張璽 屈康然
摘 要:隨著社會信息化的加深,文化多元的影響,高校對于黨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進入深化期。面對這種狀況,學界用“黨建+”表達對高校各項工作中“黨引領作用”的殷切期望。當下大學生志愿服務流于形式,理論研究不足,產生的重要原因是部分高校師生將“志愿服務”變成“私德”領域的話題,忽略了它做為現代文明標志的公共屬性和內涵。志愿服務在公共領域被展示為名不副實、可有可無,盡管被視為高尚的品格,但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卻喪失了完整性和尊嚴。隨著新時代的審視和提出,“黨建+”志愿服務成為志愿服務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促進志愿服務新的內涵和行為模式的完善,維護了志愿服務奉獻、進步屬性。高校“黨建+”志愿服務網絡在三個方面完成了優化:一是指出公民道德文化對“公民-高尚人格”的遺忘,割斷了文明生活和高尚生活的聯系。二是指出這種遺忘來自于大眾文化與黨建文化的不同旨趣。三是建構高校“黨建+”志愿服務網絡的創新路徑。通過對上述三個層面的優化,新時代志愿服務理論從“公民-高尚人格”出發,避免唯道德論和唯物質論的覆轍,重回科學研究之路。
關鍵詞:志愿服務;話語重建;新時代
進入2017年之后,志愿服務在官方文件中被頻繁提及。2017年6月7日,國務院審批通行《志愿服務條例》。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的奉獻意識。而學界也在經歷多年的積累之后,重建了志愿服務不同語境的話語體系,高校志愿服務研究作為重要的突破口,備受關注。2017年,十九大提出“新時代”一詞,志愿服務理論的發展有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新時代的志愿服務理論,在突出奉獻、友愛精神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志愿精神的長效機制,將互助、進步與志愿服務話語結合起來,展示出“公民-人格”完整內涵。
1 發展中的志愿服務理論到“同行”中的志愿服務理論
中國知網以“志愿服務”為題的學術論文,是學界相關研究的主體,階段性特征非常明顯。2005年,是志愿服務作為研究熱點的起始。穆青《如何理解志愿服務與志愿精神》從行為、主體、內涵三者的相互關系中,解讀志愿精神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內涵,是近代慈善“奉獻-自尊”模式的發展,在發場“奉獻”“自尊”的基礎上,強調兩者之間的中間結構。劉珊、風笑天《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類型及問題》針對大學生群體,開展志愿服務的差異化研究。調查發現大學生從事志愿服務的動機主要包括鍛煉自己和幫助別人,印證了互助作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實踐路徑。局限性在于公民角色無法在學校順承,并且忽視專業性是個普遍現象。譚建光在《中國志愿服務發展的十大趨勢分析》總結了志愿服務發展社會化、志愿服務團體獨立化、志愿服務活動效益化等十大趨勢。討論服務團體時,對共青團與其下屬的青年志愿者社團之間關系多樣化進行設想,不失為有益的探索。
隨后的2006、2007兩年,志愿服務研究熱點保持穩定。查檢2006年發表的62篇學術論文,發現學界對志愿服務的社會性、美學價值以及志愿服務的法制完善關注較多,如成雙鳳《論志愿服務的社會性功能》,梁綠琦、穆青《青年志愿服務的美學價值》等。志愿服務與政府、民族、社區、高校的融合性問題亦有涉及,如俞進《政府委托人民團體購買公共服務——論青年志愿服務工作的改革和創新》、皮鈞《民族和諧新論——志愿服務在構建民族地區和諧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楊岳《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 推進志愿服務西部計劃 引導更多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等。2007年相關研究多停留在整體的理論探討和一般性描述上,而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性的研究是一亮點。張楊《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現狀與對策分析》、王明亮《志愿服務活動對大學生成才的影響》、談杰《國內大學生志愿服務研究述評》,勾勒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基本情況,指出存在的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公共話題。此外,譚建光又對志愿服務的創新發展進行調查研究。
2008年,志愿服務研究首次突破百篇,達155篇,隨后每年凈增近百篇,2016年達到最高的806篇。這一時期類型研究成果豐碩,主要表現以下方面:第一,大學生從事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劉偉《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建設的思考》、田麗娜《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初探》等已經深入到志愿服務的核心內容。張勖(2009)以中美對比為切入點,突顯中國特色。第二,志愿服務法律關系建構,主要包括立法施實和權利關系的確立。于兆波(2009)、袁承為等(2014)屬于前者,李金發(2016)、陶然(2016)屬于后者。第三,高校志愿服務教育實踐與管理。相關研究較多,如葛陽陽、陸巖《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志愿服務成效及發展路徑》(2012),陳佳薇、傅小林《志愿服務是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2014)等。上述成果各有側重,都促進志愿服務理論的發展。但存在的問題也很顯著,如在實踐上缺少統一性考慮和指導實踐的頂層設計。
2017年,黨和政府對志愿服務提出新的要求,標志新時代志愿服務理論整體設計的確立。習近平總書記將志愿者稱為社會貢獻的“前行者、引領者”,要求“志愿者事業要同兩個100年奮斗目標,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行”。正因如此,志愿服務理論向縱深發展,促進對特種志愿服務的關注,如奧運會、流浪兒童、臨終關懷、學雷鋒、居家養老等相關研究成為新的熱點。2019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慰問社區志愿服務組織時指出,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志愿服務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影響社會方方面面,大學生作為時代的青年擔當,發展志愿服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黨的期望。
2 高校“黨建+”志愿服務網絡建構的意義
“黨建+”志愿服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志愿服務屬性的新世紀書寫,是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行”的重要路徑。新時代志愿服務核心特征表現為志愿者是社會貢獻的“前行者、引領者”,全體黨員、青年大學生、專業進步人士成為志愿行動主體,志愿服務發展與黨建活動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以“黨建+”為引領,高效整合資源,有助于志愿服務確立現代文明標志的公共屬性和內涵。加強黨建工作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1],青年階段是公民意識和現代文明屬性培養的重要時期。從我國近二十年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的總體情況來看,我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機構冗雜但相互之間聯系不足、參與人員眾多但程度不高、效果質量并不好,活動聲勢浩大但內容單一且形式化嚴重。[2]志愿服務在公共領域被展示為名不符實、可有可無,盡管被視為高尚的品格,但在實踐方面卻喪失了完整性和尊嚴,大學生志愿者們也不能從志愿服務本身獲得長久的滿足感。如果建立“黨建+”志愿服務網絡運營平臺,通過統一的規劃管理協調,搭建志愿服務的社會化橋梁,這些問題將迎刃而解。
志愿服務組織網絡化的出現,為“黨建+”構想提供了現實依據。2011年中國青年志愿者網的建立,民政部網站“2019脫貧攻堅 志愿服務在行動”專欄上線[3],這就為本研究提供了現實依據。構建黨建+志愿服務網絡平臺也同樣可以建立屬于自己的門戶網站,也可以依托現有的各個青年志愿者網站,學習他們建立的先進的全面的經驗,搭建起完整的志愿服務網絡化運營管理模式。依托現有的青年志愿者網絡構建起黨建+志愿服務網絡化運營平臺,在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的投入方面,必然能夠得到許多資源的共享與支持,也會減少很多的工作量。
“黨建+”志愿服務網絡既有利于加強黨員責任擔當,提升全心全意為民服務意識,又促進建立黨員干部與群眾的雙向互動制度。高校作為黨建工作的試驗田,探索良好的工作模式,具有示范作用。支部通過創新黨建實踐平臺,打造“黨建+志愿服務”模式,讓支部黨員在志愿服務中提高本領。2002年以來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2016年以來《榜樣》故事的學習,帶動了現代文明的新風尚。發揮基礎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橋梁、紐帶作用,創新培育志愿服務的運行機制,構筑保障機制,將志愿服務深入社會,在群眾中鍛煉自己,帶動全體師生的積極參與,營造振人心、有活力、講道德的濃厚氛圍,為實現和諧文明校園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青春力量。
3 高校“黨建+”志愿服務網絡構建與優化的新路徑
3.1 “黨建+”志愿服務網絡建構的基本內容
3.1.1 構建“黨建+”志愿服務平臺,優化黨員志愿服務宗旨
實施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工程,有序組織黨員參與志愿服務工作。高校在建構和優化黨員支援平臺過程中,要擴大活動覆蓋。針對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重點突出重要傳統節日、紀念日以及特殊時間節點,廣泛動員黨員集中開展形式豐富的志愿服務活動,發揮特長,開展日常志愿服務,切實將活動落到實處。同時,加強工作宣傳,擴大黨員參與志愿服務的品牌影響力。從加強活動的策劃、示范帶動及挖掘服務內涵三方面,提升整體社會影響力和關注度。
3.1.2 構建“黨建+”志愿服務隊伍,優化黨員志愿服務渠道
建立黨員志愿者教育培訓基地,以黨課為依托,把志愿服務理念和技能納入黨員教育培訓課程,組織開展黨員志愿者培訓。積極響應,多形式多渠道主動對接。黨支部可以通過在宣傳欄、網站等媒介,鼓勵黨員在所在支部登記,明確專人負責,建立黨員志愿活動動態管理,定期向所在單位黨組織反饋,加強管理和溝通。
3.1.3 構建“黨建+”志愿服務機制,優化黨員志愿服務意識
全體黨員應始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帶頭學習提高、帶頭爭創佳績、帶頭服務師生、帶頭遵紀守法、帶頭弘揚正氣。還要提高自身的修養,自覺學習黨紀、黨章,堅定信念。每位黨員要做到道德品質立在前,都應奉獻自己的愛心。
3.2 “黨建+”志愿服務網絡構建與優化的轉向
3.2.1 促進公民人格的完整性,將文明生活和高尚生活聯系起來
黨建+志愿服務網絡運營平臺,存在依據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構建,指出當下道德文化的不足——對“公民-高尚人格”的遺忘,割斷了文明生活和高尚生活的聯系,是應有之義。一直以來,黨建志愿服務工作都是高校黨支部在倡導和運作,中國目前的實際也說明志愿服務現階段只能是自上而下的組織管理模式。西部開發、汶川救災、奧運會、世博會中志愿者的身影揭示志愿服務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是一個自覺的過程,需要大力推動公民意識教育,將文明生活與高尚生活聯系起來。這一模式在實踐中非常便捷,“黨建+”志愿服務網絡平臺可與共青團的相關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共青團的組織和動員力量,充分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優勢,增強號召力、廣泛性,順利推動志愿服務成為社會道德新風尚。
3.2.2 以文化研究進行人員配置,推動大眾文化與黨建文化的繁榮
人員配備是“黨建+”志愿服務網絡化運營管理最為關鍵的部分,而文化研究則是網絡運營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網絡運營平臺的人員配備可分為三級:管理層、運營層和組織層。三層之外,還需要戰略層去指引大眾文化和黨建文化的發展方向。2006年共青團發起的“社區志愿服務和諧行動”、2010年聯合發起的“西部文化建設”志愿服務都是戰略層次的考量。管理層由黨支部指派,負責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統籌規劃與指導,同時負責聯系各企事業單位、慈善機構及其他志愿服務相關組織;運營層由共青團中央聘任,專門負責網絡平臺的搭建、運營和維護,負責收集“黨建+”志愿服務活動效果的相關信息;組織層由登記在冊的志愿者組成,主要包括在實地活動中協調參與其中的高校、社團及志愿者。四層之間需要相互協調,同呼吸,共命運,共同推進志愿服務的偉大事業。
3.2.3 創新運營管理,優化高校“黨建+”志愿服務網絡的新路徑
建立一套網絡化的志愿服務運營管理模式,注重志愿服務活動的計劃、組織、實施、控制等各環節的責任劃分與人員分配,確保日常化志愿活動建立在有效的網絡化組織管理機制上,這是志愿服務運營管理過程中首先必須落實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打破路徑依賴,實現創新。其次,網絡平臺的構建要正規化、體系化、特色化,也需要新理路加以指引,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和個性化服務,形成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良性運轉。再次,運營管理需要注重網絡與現實活動的銜接,將志愿服務活動落到實處,管理層、組織層成員要在網絡與現實活動的對接上推陳出新。
綜上所述,經歷多年的發展,志愿服務理論完成了三個轉變:一是弘揚傳統奉獻精神向公民道德養成的轉變;二是要素分析向長效機制的轉變;三是“第三部門”向“黨建+”的轉變。通過這三個轉變,志愿服務理論展示了一條清晰的發展脈絡,既為新時代志愿服務事業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文化資源,又使新時代志愿服務理論基本成型。以此為依據,在高校“黨建+”志愿服務網絡建構和優化上進行實踐,對于尋求志愿服務事業興旺發達的各界人士,意義重大;對于從事志愿服務、研究的大學生和學者,具有啟迪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軍.加強黨建工作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J].紅旗文稿,2016(2).
[2]楊威.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三個亂象[J].人民論壇,2018(19).
[3]民政部.“2019脫貧攻堅 志愿服務在行動”專欄上線[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10/18/content_5441464.htm
作者簡介
張璽(1983-),女,河南南陽人,碩士,南陽師范學院經管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