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視碩士不是掏錢就能讀
10月后,企業陸續開始秋招,對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來說,求職過程卻備受冷眼。據報道,國內某大型建筑公司明確“不招收非全日制的學生”,某企業HR也曾坦言,“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區別大了去了,非全日制=本科生”。事實上,2016年教育部曾發布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培養單位堅持同一標準、同等質量。基于此,許多認為自己遭歧視的學生向當地人社部門提起舉報。對于“非全生”遭歧視,你怎么看?
@殘冰映月
消除就業歧視離不開國家政策支持,也需要招聘企業自覺認同。對個案來說,國家有關部門的權益救濟或徑直有效,但在企業自主招聘范圍內,為節省成本,直接將雙非院校及“非全生”排除在外的案例屢禁不止。這是因為在“非全生”教育早期試點摸索以及后續發展過程中,因招考方式、標準的混亂,導致教學培養體系、學歷學位授予考核松散,“非全生”無形中被打上“質量低”的標簽。
@蘇打配檸檬
報道中遭“歧視”的研究生,好多還是非全日制應屆生。按理說,報考“非全生”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但有些院校并無此限制,這些學生往往是全日制統招復試失利后,出于各種原因“調劑”而來。這說明部分院校發展“非全生”教育的盲目無序,既未充分考慮自身學科競爭力,更未預料門檻提高帶來的低通過率,導致對招生計劃的預見不足。這些學生與依附原工作單位、非脫產學習的“非全生”相比,除了遭受“歧視”之外,還要面臨更大的擇業焦慮。
@星際礦豚
要改變這種狀態,除了改變公眾的刻板印象之外,也需要正視當下“非全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目前,許多高校的“非全生”招錄冷熱不均,選擇非全日制的考生多青睞人文社科經管領域,如工商管理碩士就常年爆滿,而部分院校的理工類學科則門可羅雀、難以維系,甚至逐年減少招生,不平衡的招錄情況,在同一院校的不同學科、學科優勢特色不同的文理院校間都時有發生。
@落雪
“非全生”教育極大滿足了全民終身教育需求,發展好“非全生”教育也可適當借鑒國外成熟經驗。英美一些高校以研究生課程的12個學分為界限,修夠12個學分,便自然過渡為全日制研究生,其靈活性也體現在“非全生”成長空間上,如與博士學歷的無障礙共通;在人才考核上,用較為獨立的機構的“專業認證”評價把關人才質量。這些成熟經驗啟發我們既要發揮國家政策的宏觀調控,也要適度擴大高校自主權,如此,才能真正辦好“非全生”教育。
翻轉君
沒有獎助學金、沒有住宿、花費了更多精力和財力,換來的是就業歧視、人才引進歧視,顯然是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有關部門應出手,企事業單位應放開限制,畢竟,這一限制本就不合理不合規。社會企業也該消除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刻板印象,讓非全日制研究生享受本該擁有的權益。研究生培養單位根據社會需求自主確定不同學科、類別研究生教育形式,根據培養要求分別制定培養方案,統籌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協調發展,堅持同一標準,保證同等質量。
千禧一代為何不斷辭職
近日,《哈佛商業評論》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美國約50%的千禧一代(1982年-2000年出生)因心理原因辭職。報告指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財政壓力導致抑郁、焦慮,自2013年以來抑郁癥比例增加了47%。因此專家建議,雇主要重視員工的心理健康問題,塑造良好的職場環境。你想過辭職嗎,會因為什么想要辭職呢?
@蝦丸2號
覺得太奔波了,心里不安穩。九月份工作到現在,我每個禮拜都在不同的地方,租房子都不知道租在哪里,有時候在城市最北,有時候在城市最南,而且周六通知,周一就要立馬到位。昨天在出租房呆了很久,就是不想收拾東西,太迷茫了,畢業三個月搬了三次家,居無定所。單位很多單身,因為沒時間談戀愛。
@瞄草莓醬
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做了不到一年就辭職了去考試。那個工作不愿意做也看不到希望。但是準備轉行考試好像目前也沒看到什么光亮。其實生活也不難,但是也感覺不到輕松,不知所措,選擇困難,真焦慮。
@倔強小陀螺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存在職場心理問題,這種狀況背后有多重原因,其中之一是年輕人更傾向于從事比以往更不確定的工作,靈活就業數暴增。缺乏工作安全感、經濟負擔以及職場倦怠等結構性問題正在困擾著勞動力大軍。此外,包括千禧一代面臨的許多財務問題、學生債務、醫療保健、兒童保育和昂貴的住房,也逐漸成為壓垮年輕人的稻草。
@小耳朵
其實,大部分90后、00后都是思想簡單、充滿激情地來到社會,但前輩們陳舊的觀念讓他們不能接受,錯綜的人際關系會使工作中的他們產生厭煩。年輕的一代總是喜歡什么就去做,可惜這個社會往往不是這樣的,往往都是按部就班,這很大地抑制了年輕人的想法。
翻轉君
頻繁換工作背后是一個大的社會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企業用工方式也較以往靈活許多。而且信息的公開化、透明化,讓年輕人有了更多的擇業機會。一方面,讓年輕人更早地認清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年輕人浮躁的心態,使他們有一種“下一份工作會更好”的錯覺。因此,企業應在基于人性的基礎上,建立以人為本的制度和企業文化,培養員工,留住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