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向宇
鏡頭一:
“這筆錢,咱們非交不可。”
財務主管斬釘截鐵的回答,讓皮具加工廠的老板不寒而栗。由于大環境的壓力,企業本就經營吃力,高額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差點成為壓倒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板立即給HR下任務:“馬上著手招聘殘疾人。”
“滿大街都見不到殘疾人,讓我去哪里找?”HR有苦難言。
鏡頭二:
(新聞報道)我國作為世界上殘疾人最多的國家,殘疾人的扶貧、脫貧工作是我國脫貧攻堅戰中最困難的一部分,要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必須通過幫扶殘疾人及其家庭就業增收,讓更多勞動年齡段的無業殘疾人實現就業。殘疾人就業問題也是社會保障工作的重要任務。
一方面企業招不到殘疾人或是不愿招聘殘疾人,要繳納高額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另一方面卻是“殘疾人缺乏就業渠道找不到工作”、“殘疾人生活得不到保障”、 “社會不接納殘疾人”。
萬物皆有矛盾,招不到和找不到一直是就業市場的常態問題,加強殘疾人就業、用人單位必須按比例雇傭殘疾人成為當前促進殘疾人就業的重要途徑。如何解決這對看似無解的矛盾?本期對話嘉賓51社保社會責任總監任兆龍先生,聽他講講51社保旗下專注殘疾人就業服務的品牌同路,是如何一手托起就業的兩端,實現企業與殘疾人的精準對接的。
關鍵點:殘疾人基數大
記者: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殘疾人數量眾多。最新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現有殘疾人口數量為8502萬人。也就是說,在我國,每15個人中,就約有1名殘疾人。我們可以做一個對比,一個熱門崗位的求職比例大約在1:100甚至更多。對于一個健全人來說,求職尚且如此艱難,更何況是一個殘疾人?您在創業前,在中國殘聯系統工作近十年,曾參與制定多項國家殘疾人救助管理政策。創業后,也一直從事殘疾人服務工作,您能跟我們講一下目前我們國家殘疾人群體是怎樣一個生活狀態和工作狀態嗎?
任兆龍: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的我國殘疾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和各類殘疾人占殘疾人總人數的比例,推算2010年末我國殘疾人總人數8502萬人。各類殘疾人的人數分別為:視力殘疾1263萬人;聽力殘疾2054萬人;言語殘疾130萬人;肢體殘疾2472萬人;智力殘疾568萬人;精神殘疾629萬人;多重殘疾1386萬人。各殘疾等級人數分別為:重度殘疾2518萬人;中度和輕度殘疾5984萬人。殘疾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是6.34%。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在世界總人口中,大約15%的人有某種形式的殘疾,全球殘疾率約為10%。
相較于健全人,殘疾人群的生活狀況并不樂觀。世界銀行估計,世界上最貧窮的人中20%是殘疾人。我們國家給出的官方數據是:2013年,在8502萬殘疾人中有1230萬農村殘疾人沒有脫貧,還有260萬的城鎮殘疾人生活是處在貧困線上。如果一個家庭里有一個殘疾人的話,那么這個家庭的生活開支是要遠遠高于健全人家庭。

在這種情況下,完全靠殘疾人自謀生路就顯得不太現實,因此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和促進殘疾人就業的法律、政策,如《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就業條例》、《關于促進殘疾人按比例就業的意見》、《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和《關于促進殘疾人就業增值稅優惠政策的通知》等,主要還是通過政策引導,鼓勵以市場的方式解決殘疾人就業問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手段。殘疾人受限于自身的障礙和社會無障礙環境,要比健全人承受更多的挑戰,就業問題始終是老大難。據官方公布數據,截止到2018年,全國持證殘疾人就業人數為948.4萬人,其中按比例就業81.3萬人,集中就業33.1萬人,個體就業71.4萬人,公益性崗位就業13.1萬人,輔助性就業14.8萬人,靈活就業(含社區、居家就業)254.6萬人,從事農業種養加480.1萬人。官方的統計口徑還是很細致的,根據持證殘疾人的比例推算,就業率在50%以上。從這數據上看,農業種養加的比例最高,占到了50%以上,這說明農村殘疾人所占比重較高,但這種形式的就業質量并不高,也沒有保障。另外有一項很值得注意,那就是按比例就業的人數,這是我們國家推進殘疾人就業的一項重要制度,其實也是國際通行的一種做法,這是企業繳納就業保障金的源頭。根據《殘疾人保障法》和《殘疾人就業條例》規定,用人單位必須按在職員工總數的1.5%來安置殘疾人,這是國家給用人單位尤其是企業的法律義務。而即便是這種有保障、有質量的就業形式,也只解決了81萬殘疾人就業,連已就業殘疾人的10%都不到,這個足以說明殘疾人就業形勢的嚴峻性。

關鍵點:按比例就業
記者:我們知道,殘疾人如果得不到外界的幫助,會給家庭乃至社會帶來更多的苦難。其實我們國家很早就有關于殘疾人就業安置的制度。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國家對安置殘疾人就業的制度也在不斷完善。2015年,國家出臺《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2016年,國家取消福利企業資格認定事項,這對殘疾人就業有什么影響?那么歷數一下國家在安置殘疾人就業方面,都發生哪些變化?
任兆龍:我國殘疾人就業政策的變化是和我國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的。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百廢待興,全民參與國家建設,各街道、社區吸收殘疾人興辦了一批手工作坊,以工代賑,殘疾人既養活了自己,也為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這就是福利企業的源頭,后來經民政部門推廣,福利企業最多時能解決百萬殘疾人的就業問題,國家對認證過的福利企業也給予很大的稅收優惠支持,所以,計劃經濟時代福利企業是解決殘疾人就業的主要方式。到了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越來越充分,過去由政府支持的福利企業舉步維艱,難以為繼,到2016年民政部正式發文取消了福利企業的認證,福利企業算是壽終正寢。
在改革開放這個進程中,中國殘聯對殘疾人就業或者說是對整個殘疾人事務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1990年全國人大頒布《殘疾人保障法》,試點推動按比例就業制度,2007年國務院出臺《殘疾人就業條例》,2013年中組部、財政部、人保部等7個部委共同出臺《關于促進殘疾人按比例就業的意見》,2015年財政部、國稅總局、中國殘聯三個部委出臺《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還有很多政策,這些就構成了殘疾人就業保護的法律體系,這是一脈相承的。
2016年,民政部協同實施《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促進殘疾人就業增值稅優惠政策的通知》、《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發布〈促進殘疾人就業增值稅優惠政策管理辦法〉的公告》,自通知發布之日起廢止《民政部關于印發〈福利企業資格認定辦法〉的通知》及《民政部辦公廳關于換發〈福利企業證書〉的通知》,最終取消福利企業資格認定事項。對所有雇傭殘疾人的單位一視同仁,只要符合規定,一律都可以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關于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很多企業只知道2015年出臺的征收使用辦法,其實這只是部門執行國家立法時,最具體的一個執行文件,當然也是實操和監管規定最具體的一個文件。其實,《殘疾人保障法》第四章第三十三條規定:國家實行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制度。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按照規定的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并為其選擇適當的工種和崗位。達不到規定比例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保障殘疾人就業義務。《殘疾人就業條例》第八條和第九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并為其提供適當的工種、崗位。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達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比例的,應當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這才是制度的源頭,面對這么龐大的待就業人群,況且是最難就業的弱勢人群,國家立法的根本目的是要用人單位,主要是企業多招用殘疾人,幫助殘疾人就業,而不是想向企業多收保障金。
關鍵點:按章辦事
記者: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是為了保障殘疾人權益,由未按規定安排殘疾人就業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繳納的資金。國家出臺這些政策,目的是完善稅收政策,保障殘疾人的權益。那么對于企業來講,又有哪些成本賬要算呢?
任兆龍:關于算賬,其實政府早替企業算好了。政府通過一系列的法律政策,確立按比例就業的制度,也是充分的考慮過企業的承受能力的。比如,我們國家規定的最低不少于員工總數的1.5%,意大利是7%,德國是6%,美國3%,日本根據企業性質按1.5%-5%執行,跟國際通行規定來比,我們國家規定的比例并不算高。而且,《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對雇傭殘疾人的硬性標準也給予了明確,即簽訂勞動合同,發放工資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足額繳納社保,這些規定還是比較人性化的,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決定發放的工資高低,最低工資標準一般都是保障基本生活的,可以說這個規定還是相當人性化的。先算經濟賬,企業只要按規定去雇傭殘疾人,就不用繳納具有懲罰性質的就業保障金了。 再從企業形象上來看,對于那些沒有按比例雇傭殘疾人且拒絕繳納殘疾保金的企業,要在當地進行公示通告,企業在信用信息平臺上面曝光,這些都會給企業造成負面的影響。對于企業來講,你不履行法律義務,在經濟利益、運營成本、社會影響力方面都是要吃虧的,所以從算賬的角度來講,雇傭殘疾人一定是最合適的。
舉個例子,我們曾經服務過一家房地產企業。這家企業大概有個3000多名員工。之前他們并不了解國家針對殘疾人就業安置的政策。3000名員工,按照1.5%的比例安置殘疾人,他們應該安排45個殘疾人,但是因為不了解政策,他們并沒有安置殘疾人就業。企業的人均年工資為6萬元,按照國家的殘保金征收的計算公式:保障金年繳納額=(上年用人單位在職職工人數×1.5%-上年用人單位實際安排殘疾人就業人數)×上年用人單位在職職工年平均工資,他們一年要繳納約270萬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如果未交納或遲交:按日加收5‰滯納金,當企業發現這項費款時就追悔莫及。他們的負責人找到我們咨詢這個事情,我們給到的回復就是,過去的沒辦法,只能交錢,這是國家的法律規定。第二年,他們與我們開展合作,雇傭了一批殘疾員工,來年再審核時只交了幾萬元的保障金。其實國家在制定這項政策的目的,也并不是讓企業來繳納這部分金額,而是強制企業按比例雇傭殘疾人。這家公司按規定需要雇傭45名殘疾人,如果雇傭一二級的殘疾人還可以以一代二,按照當地工資要求,他們一年節省了150萬的開支,這對企業、對殘疾人、對政府而言都是共贏的,皆大歡喜。
關鍵點:招聘、工傷、離職
記者:縱使您給企業算出一筆成本賬,我相信還是有許多企業寧愿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也不想雇傭殘疾人。雇傭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尚且還有許多用工風險,更何況是一個殘疾人。這不僅是金錢的問題,還有許多潛在的管理風險。您能否為我們講一下具體都有哪些雇傭風險?
任兆龍:這個其實是很多企業普遍的心態,對于一些國企央企來說,招一個人可能不是說簡簡單單地簽一個勞動合同,還會涉及編制、戶口等許多福利的保障問題。對于民營企業來講,雇傭殘疾人的風險可能更集中在用工和成本考量方面。綜合很多企業的反饋,風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招聘風險。對于當下的就業環境,企業花重金請獵頭公司招聘高端人才,老板親自掛帥去做校園宣講招聘優秀的畢業生,在招聘平臺與應聘者聊天,都是為了能招聘到適配的人才。而對于招聘殘疾人,HR更是滿肚子的無奈。我們能在大街上看到的,就業市場里找工作的,大多都是健全人,主動求職的殘疾人很少,能滿足崗位需求的殘疾人更是難于上青天,即使你求助于當地的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他們給到的支持也很有限,可以提供一些殘疾人的信息,但不可能做到一對一的服務。還有就是目前市場上有一些不良的黑中介,他們去有意地“制造”一些虛假的殘疾人信息,這一系列招聘的風險從源頭上給企業雇傭殘疾人增加很大的難度。
第二個風險是在崗管理風險。很多企業最大的擔心是工傷,他們覺得殘疾人身體上有障礙,在上下班的途中,在工作操作中,很容易發生工傷。其實,工傷的發生不僅在殘疾人身上,也同樣會在健全員工身上。北京市朝陽區曾做過一個兩年的跟蹤調查,殘疾人在上下班途中沒有發生一例意外事故。在工傷問題上,企業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判斷,某種程度上講這就是一種歧視。另外,如何更好地融入團隊是一個普遍的問題。由于殘疾人自身的局限,在社會交往和社會互動中未能獲得充足的資源,處在弱勢地位,同時在價值觀和社會認同方面形成了固有的群體文化特征,讓殘疾人在與健全人的相處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在與大多數健康員工一起工作時,他們是很難真正融合到團隊中去,其他員工也不知如何與殘疾員工相處,時間久了,殘疾員工要么是自己離職,要么消沉懈怠了。
第三個風險是離職,很多企業擔心殘疾人在離職時要比健康員工離職時難處理。從這一點上,我認為企業還是要一碗水端平,你對待健全員工離職時是什么心態,你對待殘疾員工就應該是什么心態。你不要認為他們是弱勢群體,要么好欺負,要么就認為他們很難纏。企業要做的就是依法辦事,嚴格按照管理制度規定,正常辦理離職即可。他們就是一個正常的人,只不過是身體上某些方面有一些障礙和不方便。他們能來企業就業,要比那些在家啃老的身體健康的人更值得尊重和敬佩,這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包容。
以上是對企業常見顧慮的匯總。
關鍵點:解決痛點
記者:由于您曾經在殘聯系統工作的經歷,積累了大量的資源,所以能把幫助企業和殘疾人的事業做起來。剛剛您也談到了企業雇傭殘疾人的一些痛點,那么同路作為殘疾人就業的平臺,如何幫助企業解決這些問題呢?
任兆龍:勞動是人類謀生的基本手段,勞動權也是人類的基本權利之一。尊重殘疾人的勞動權,是殘疾人全面參與社會生活的前提。51社保從創立之初就一直堅持商業價值和社會責任共同發展,我們的奮斗使命就是讓“每一份工作都有保障”。同路作為51社保旗下專注于為殘障人士提供就業服務的品牌,創新性地構建了殘障人士勞動共享協作的服務模式,與多地殘聯合作共同建立幫扶就業培訓基地,聘請專業的殘疾人就業專家顧問團隊,綜合考慮用工企業的行業、地域等經營狀況和實際需求,幫助企業開發適合殘疾人個性化需求的崗位,為殘疾人提供前期職業技能培訓、政策咨詢、就業推薦、心理輔導、社會工作等支持性就業服務,搭建起企業與殘障人士之間的就業橋梁,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享受平等就業權利,通過勞動改善生活,獲得保障,實現人生價值。
同路之所以可以做成這件事情,是因為我們依托51社保這個大平臺,目前51社保服務近四萬多家企業,我們會把企業的需求同殘疾人的需求連接起來,開創了首個殘疾人Saas服務模式。目前針對企業在雇傭殘疾人方面遇到的三大困難——招聘、在崗管理和離職,我們自主開發了殘疾人一站式就業管理平臺,把殘疾人與企業之間互動實現了線上管理,線下我們與很多地方殘聯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在當地建立殘疾人就業培訓基地。我們與當地殘聯一起合作,共同來動員殘疾人走出家門就業。在就業基地里,我們會對每位殘疾人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然后再與企業的需求做一個鏈接,線上管理+線下服務,把企業和殘疾人的需求進行分解,最大程度的降低企業的用工焦慮。
在我們的就業基地有一位工單檢核一姐,大家都叫她琪姐,她是工單檢核項目的組長。琪姐并不是天生殘疾,因小時患病導致身體殘疾,雖然憑借毅力完成學業,但是走入社會后卻處處遭遇歧視。后來通過手術治療,身體慢慢康復,可心理上的創傷卻一直得不到平復。后來她接到了來自同路招聘的邀約電話,開始以為我們是騙子,但還是帶著懷疑的心態走進基地。
接待她的工作人員并沒有因為她的外形展露出一絲異樣,耐心地聽她訴說自己的經歷,幫她發現自己的能力,規劃就業方向。現在的她,有更強的能力匹配更大的舞臺,未來她將帶領團隊,承擔更多城市的檢核工作。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 ,家里出現一個殘疾人不僅僅是經濟負擔,也會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通過同路平臺的努力,幫助他們就業,獲得工資收入,改變的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庭。
許多人問我:“你們做這件事情賺錢嗎?”我可以坦誠地回答,我們會有一些利潤的來維持這個項目的運行,如果完全公益的投入去做這個項目,就目前大多數企業來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沒有商業價值,它的生命力是不會持久的。
關鍵點:一手托兩端
記者:聊到這里,我們又回到人力資源一個專業性的問題——人崗匹配。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問題,殘疾人在知識水平、專業技術、心理素質等方面,都相對較弱。許多企業細數了公司的所有崗位,仍然沒有適合殘疾人的。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企業會將招聘殘疾人的計劃擱置。同路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任兆龍:首先我們會把服務過的企業根據企業信用、企業類型進行分類。你是生產型企業,還是傳統服務型企業,還是新型的互聯網企業,都會有一個系統的分類。不可否認的是,企業里不是所有的崗位都需要高學歷的員工勝任,我們會幫助企業分析出基礎性、事務性強的崗位,比如在辦公室工作中,校對、新媒體排版、文檔整理等崗位是比較適合殘疾人的;在餐飲行業中,面點師、洗碗工、理貨等崗位是比較適合殘疾人的。
第二是我們會根據殘疾的類別、等級、文化程度等因素對殘疾人進行分類,把他們和企業的要求對接起來,進行匹配。比如你是生產加工型企業,需要殘疾人去接受現場工作,我們就不太可能推薦一個盲人。如果你是一家互聯網企業,需要殘疾人多一些,我們就會在同路的殘疾人就業基地培養一些數據員,還有大批量的線上操作員。通過一定的學習時長,我們將這部分殘疾人培養成企業需要的員工,我們的工作人員也可以協助他們完成工作,后續再做出反饋。
一二級的殘疾人,他們身體殘疾程度比較嚴重,往往也會伴隨著文化程度不高、技能提升緩慢等問題。我們前期給他們開發一些最簡單的手工類的工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一點點培養他們的信心。如果一開始就給他們很難的工作,會讓殘疾人產生畏懼等情緒,等他們技能有所提升后,我們會適當地增加工作的難度,促成良性循環。
殘疾人由于疾病的原因長時間得不到家庭和社會的認可,身邊的人會認為他們既不能工作,還是家庭的負擔,導致他們內心十分自卑,進而變得敏感而又脆弱。你在一個坐著輪椅的殘疾人面前,盡量不要說“跑”“跳”一類的字眼,他會認為你在諷刺他、挖苦他。帶著這樣一個心理進入職場,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你不可能要求職場所有的員工都要因為你身體的殘缺來一味地遷就你、適應你,所以我們在改善殘疾人心理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我們的就業基地里有一位殘疾學員彭宇(化名)。他出生在西南大山里的一個普通家庭,因兒時患小兒麻痹癥,導致整個家庭都陷入經濟上和精神上的困難。但是他并不認命,利用各種機會去學習生活技藝,試著做過竹編,做過皮鞋,自己還開過一家小店,遇到很多坎坷。2018年,同路在當地的殘疾人就業基地向他拋出了橄欖枝。進入基地后,經過培訓輔導,他學習掌握了計算機操作技能,后來經推薦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實現了就業,他可以和健全人一起在同一個平臺工作。他很感謝公司給予他的一切,因為有了這份工作,周圍的人開始改變對他的看法,他的生活質量也明顯提高了。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有適合的工作崗位,有穩定的收入,殘疾人有施展才華的平臺,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幸福。
關鍵點:最美傳承
記者:如果說為企業和殘疾人搭建橋梁或可負重前行,那么還有一個更困難的事情,就是如何幫助殘疾人重塑正確的人生觀。在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一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殘疾人真實的心理狀態:“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他們因為身體的殘缺導致心理的脆弱和敏感。我了解到,同路現在正在做一個“最美傳承”項目,希望讓殘疾人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者。這種做法改變了以往我們對殘疾人就業的認知,殘疾人不僅只會手工編織,還可以做美的傳承者、文化的宣傳人。具體來講,同路是如何做的呢?

任兆龍:正所謂扶貧先扶智。扶智就得搞培訓,在同路的基地里,我們現在已經做了四十多期的培訓。在這些培訓里,我們培訓了1500多人次。我們對殘疾人的培訓分為兩類,一類是通識類培訓,通識類包括自我認知、就業政策、人際溝通,還有心理輔導的內容。第二類培訓是勞動技能提升的,根據殘疾人的類別、文化程度、企業需求,具有極強的針對性。
“最美傳承”項目就是我們對殘疾人就業新形式的一種探索和嘗試。2018年5月,51社保捐款100萬元,聯合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共同發起“最美傳承”殘疾人非遺傳承就業公益項目。我們第一期項目“最美景泰藍”,落地北京市平谷區。景泰藍是北京地區非常有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傳,這個項目培育了四名聽障人士分別掌握景泰藍制作中的掐絲、點藍、燒藍、打磨技藝。第二期項目“最美蜀繡”是今年7月份落戶重慶,聘請刺繡大師康秀麗,分初、中、高三期培訓,對20名殘疾人進行蜀繡禮儀、蜀繡技法的學習。2019年7月份,我們聯合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中國傳媒大學等媒體,共同發布《殘疾人非遺就業價值研究報告》,這是業界第一份專門的研究報告,也是對我們探索非遺傳承和殘疾人就業的一次總結。我們調研發現,非遺保護與傳承工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非遺面臨的諸多實際性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非遺正面臨傳承困難后繼無人的發展狀況, 即當前非遺事業需要大量人才培養的投入。非遺為殘疾人提供了創業就業的空間,殘疾人可以通過培訓掌握非遺知識技能,在實現就業的同時傳承非遺文化,甚至可以帶動其他殘疾人共同創業就業,成為財富創造者和文化傳承者。這個嘗試也是符合國家指導政策的,《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開展多渠道扶持殘疾人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支持殘疾人 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振興傳統工藝、家庭手工業等項目。2018 年 1 月,中國殘聯在《關于扶持殘疾人自主就業創業的意見》提出:“重點扶持殘疾人自主就業創業致富帶頭人和非遺繼承人”,拓寬殘疾人的就業領域和擇業方向。
這些探索和嘗試,根本目標還是想為殘疾人賦能增能,提升他們的素質和就業能力,通過傳承非遺文化成為社會財富創造者,透過殘疾人創造的無差別的社會價值,改變公眾對殘疾的刻板印象。殘疾人雖然有障礙,但不影響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美的追求,在某些方面,他們比健全人更專注,更容易創造奇跡。
當然,一路同行的過程一定是艱難的,這件事情能堅持下來,離不開殘聯的支持,也離不開企業和殘疾人的信任。同路的愿景是:構建融合發展的美好世界,這是我們的初心,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雖然現在還有很多事情我們做得還不到位,但是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一步一個腳印,讓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讓我們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包容、更加美好。
順著電梯下到寫字樓的第一層,已不知夜深深幾許。但不管多晚下班,總會有一陣暖風劃過耳邊,讓我覺得自己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游泳健身看一下嗎?”
悄悄然地,自己也加入初老一族,年紀輕輕的腰間盤已經比業績還要突出,再不健身真的要殘廢了。拿著好幾家健身房宣傳單,決定貨比三家,盡快加入健身行列。
尋到第三家健身中心,一個坐著輪椅的年輕人來到我面前,微笑地帶我參觀健身區:“這是瑜伽區,筋長一寸,壽延十年嘛。”“這是器械區。”說罷便向我秀出自己的肱三頭肌。
仔細觀察這位導引員工,他的一條腿是假肢,語言表述也有一些障礙,但是和以往看到的殘疾人不同:言語間總是露出八顆牙齒,眼角里也是藏不住的喜悅。看得出,他很享受這份工作。
參觀后我立即辦理了會員卡,一個可以讓弱勢員工幸福的組織,也一定會讓顧客滿意。
在組織的發展史上,人的發展是個永恒的話題。然而如何實現人的發展,卻很少有人能說清。科技進步正在改善人們的生活,我們在享受種種便利的同時,也會看到鴻溝的存在:身體殘缺的人依然出行不便,偏遠地區的殘障兒童并沒有太多機會上學,聾啞孩童無法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最終形成惡性的馬太效應。
中國人歷來遵從“和”的價值理念,“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有人提出,組織要“包容性增長”,即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要實現社會的全面增長。
“和”雖有差異,但它是在差異的基礎上融合各種積極因素。“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只有“和”才能長久地發展,包容性增長最基本的含義是平等地獲得機會.是共享性增長。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采訪51社保社會責任總監任兆龍先生時,我發現,真正的救助不是一味地給予,而是要為他們提供機會和平臺,幫助殘障人士爭取到勞動的權利。而一些慈善組織卻建立在錯誤的認知上,沒有考慮到如何做,才能真正地解決殘疾人生存發展的難題。
哲學家斯賓諾莎的一句話或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凡受理性指導的人,即以理性作指針而尋求自己利益的人,他們所追求的東西,也即是他們為別人而追求的東西,所以他們都公正、忠誠而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