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與解除固定期限合同的難度是基本持平的。因為固定期限合同和無固定期限合同的解除條件基本上沒有什么不同,除了依法裁員時對無固定期限合同員工有適當的照顧。大部分HR認為解除的難點在于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無法設定終止日期,而固定期限合同可以自由設定。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勞動者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繼續履行;勞動者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條規定支付賠償金。也就是說,當公司的解雇無法定理由時,員工可以選擇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恢復勞動關系,并不是愿意給錢就可以隨意解雇的。
“N”是指工作年限,“1”是指代通知金,很多HR和勞動者一提到經濟補償就想當然地認為是“N+1”。實際上,“N+1”僅適用于未能提前30日通知(如提前30日通知,亦無需支付代通知金)的情況,包括以下三種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
(1)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后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的;
(2)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而解除的;
(3)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而解除的。
除上述三種情形外,法律未硬性要求用人單位“N+1”,單位與員工協商后自愿補償的除外。
產生這個誤區的根源有二:一是錯誤理解勞動法律及配套規定的意思,認為原來勞動法環境下的經濟補償就有12個月限制;二是錯誤理解《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認為經濟補償最多就是12個月。實際上,按照原勞動部《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的規定,只針對兩種情況有12個月經濟補償的限制,即:
(1)協商解除勞動合同;
(2)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后仍不能勝任工作而被解除勞動合同。
其他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下,經濟補償金是可以超過12個月的。比如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勞動合同的、裁員的都沒有12個月限制。
《勞動合同法》實施后,改變了《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的做法,不再限定特定的解除情形有12個月限制,而是統一以勞動者的月工資額作為是否受12個月限制的標準,即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當地上年度社平工資3倍的,經濟補償最多為12個月工資,如果勞動者月工資低于當地上年度社平工資3倍的,則不受12個月限制(個別地區司法指導意見有特別規定的除外)。
很多人以為試用期只是雙方互相考察、互相適應的過程,如果覺得不滿意,隨時可以解雇勞動者,其實,這是對試用期解雇權的錯誤認識。從法律規定看,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并非那么簡單。《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可見,用人單位以勞動者不符合錄用條件而解除勞動合同的,需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勞動者不符合錄用條件,無相關證據隨意解雇屬違法行為。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四)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的……”(注意:這里并沒有規定不能依據第三十九條解除合同)也就是說,“三期”女職工若有《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仍可依法解除勞動合同:
(1)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2)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
(3)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4)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有欺詐、脅迫或乘人之危之行為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因此,“三期”并不是女職工的“護身符”,在符合法定的情形下,用人單位仍可依法解除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按每滿一年支付1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6個月以上不滿1年的,按1年計算;不滿6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3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3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12年。也就是說,當勞動者的工資高于社平工資3倍的,經濟補償金已經封頂,工資再高經濟補償金數額亦不會再增加。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三條規定,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事先將理由通知工會。用人單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勞動合同約定的,工會有權要求用人單位糾正。用人單位應當研究工會的意見,并將處理結果書面通知工會。
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對此已進行明確:未通知工會的屬違法解雇行為。
即使規章制度中對違紀行為規定得再完善,如果規章制度的制定未經過民主程序,即未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未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未向勞動者公示,基于該規章制度的解雇行為仍可被認定為違法。
本期專家 勞達laboroot高級咨詢顧問 謝嚴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