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江 祝和明
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國有企業的人才工作在黨的人才工作版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近年來,國有企業強化人才意識、大力推進制度創新,已初步形成愛才聚才興才的良好局面。但應同時看到,國有企業在重大原發性創新方面還存在著短板,其人才工作在思想引領、政策機制、對外開放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總體來看,呈現出“五多五少”的特點。
在人才理念方面,有些國有企業把敦促人才發揮作用作為人才工作的全部,時時講貢獻、處處提要求,把人才當成高級工具,忽視了與人才的思想聯系和情感交流。這種“見事不見人、見人不見心”的工作方式,使人才與企業“貌合神離”,有些甚至“身在曹營心在漢”,隨時準備另謀他就。
在人才評價方面,有些國有企業習慣于搞“硬指標”“一刀切”,拿專利、論文、證書當指揮棒,不去研究各類人才的專業特點和創新成果的應用價值,導致大批人才埋頭于筆頭研究和紙面創新,大量創新成果無法轉化應用,白白浪費智力資源。
在人才培養方面,有些國有企業熱衷于選典型、“栽盆景”,舉公司之力打造個別明星專家,對專家團隊建設和人才長期儲備卻是喊聲大、實招少,系統性的育才舉措和支持全員創新的基礎政策常常缺位,造成“平地起孤峰”“選才望天收”,嚴重制約了人才隊伍的可持續發展。
在人才使用方面,有些國有企業用所謂的“專業”眼光,人為割裂不同專業,使優秀人才“專攻一門”“各自為戰”,常常在低水平同質化創新的周圍打轉轉,他們開展跨專業、持續性的合作時既缺乏思想基礎,也缺少機制保障,根本攥不起拳頭集中破解“卡脖子”的重大技術難題。
在人才流動方面,有些國有企業長期保守封閉,抱有“人才流出就是國有資產流失”的偏見,堅持要把“肉爛在鍋里”,對市場競爭環境下“西安航天張小平離職”一類的人才流動大肆“圍追堵截”,不與同行企業開展人才交流,更不愿與非公企業開展人才合作。
作為國家電網公司所轄最大企業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以貫徹落實黨中央對全國各級黨組織加強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工作的要求為契機,提出“建設人才發展良好生態”的工作目標。他們將新發展理念與企業人才工作緊密結合,深化提出“國有企業生態人才觀”,并在黨委聯系服務專家的工作實踐中取得了切實效果。
其核心觀點是:
●人心是根本要務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只有人才隊伍的人心順、人心齊、人心穩,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才智、促進發展。要贏得人心,就要發揮國企黨建的思想政治優勢、搭建事業發展的良好平臺、給予人才充分尊重和可靠保障,在思想上、情感上、價值上讓人才產生內心共鳴,自覺與黨的事業和企業發展同心同行。
●協調是關鍵原則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團結。協調、系統、可持續的人才工作機制是促進各級各類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的基礎保障。面對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新要求,國有企業應該進一步深化改革,與時俱進完善人才管理和服務制度體系,統籌兼顧人才的數量增長和質量提升、隊伍的個體發展和結構優化、政策的短期效應和長期效益,不斷提升人才工作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開放是必由之路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寶貴經驗,也是適用于國有企業發展的重要指導原則。國有企業人才工作需要建立高遠的格局和開放的胸懷,通過引才、引智、引技,帶來外部先進經驗,激發企業內部人才活力,深化發展趨勢研判,增強經營風險意識,要始終堅持以人才為媒介、以內外聯動為手段的做強做優做大的現實路徑。
●共享是終極追求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縱觀世界,沒有任何一家一流企業不發生人才流動和發展成果共享。共享證明實力,共享彰顯自信。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國有企業與非公企業開展人才共享,帶動和促進行業經濟發展,是擴大社會主義物質基礎的責任所在。
國網江蘇電力提出“聚專家人才、促創新發展”的人才工作總目標,抓住“科技成果產業化、人才培育系統化”兩個關鍵,實施“凝聚思想人心、支持干事創業、培養人才隊伍”三方面舉措,發揮各級黨組織的組織力,構建“黨委管總、組織部牽頭、職能部門協同配合、各級單位上下聯動”的人才工作體系,以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工作的有效開展,推進協調、開放、共享的人才生態系統構建。
在凝聚思想人心方面,打破程式化的說教,組織各類實景教育,通過直抵人心的方式凝聚專家人才思想。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九三學社社員朱洪斌由衷感慨:“這是一次出乎意料、深深觸動靈魂的紅色精神洗禮!”從時代楷模王繼才三十年如一日駐守的開山島回到公司,國際電工委員會專家、80后小伙子陳昊主動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并邀請兩院院士到公司開展國情教育,通過大專家現身說法,帶動小專家愛國奮斗。組織領導人員與專家人才結對開展日常聯系,把對國情企情的解讀帶到專家人才中間。開發“愛專家”綜合門戶網站和手機客戶端,幫助專家人才及時、深入了解大政方針和行業動態。

在支持干事創業方面,利用“互聯網+”手段,整合企業創新資源,為專家人才創新創造提供針對性服務。借助“愛專家”在線平臺,匯總企業專利標準、群創發明,形成創新成果大數據庫;破除信息梗阻,面向公司全員發布技術革新、產品研發和生產應用需求;建立“搶單競爭”機制,促進專家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
通過“愛專家”平臺,該公司專家研制的智能低壓分路監測裝置,在3個月內與18家單位開展了技術合作,創造的經濟價值超過1700萬元。為深入推進優秀創新成果轉化,建立了創新成果培育孵化基地,集中開展需求對接、產品試制和市場推廣,同時配套建立成果轉化獎勵機制和小微項目培育扶持基金。
近年來,創新研制和開發的新能源微電網設備、新能源可移動制茶設備、新能源海水淡化設備等成果在清潔能源利用、精準扶貧、軍民融合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
在培養人才隊伍方面,在企業內部“拆壁壘”“建通道”,同時面向企業外部積極“請進來”“走出去”。成立了企業專家聯合會,促進專家人才充分參與專業咨詢、人才評價和交流培訓,同時構建跨地區、跨專業的柔性團隊開展聯合攻關。
建立與干部序列并列的專家人才職業通道,同時注重在優秀專家中發現、培養、選拔專業干部。在專家聯合會中,吸納產業鏈上下游的國有、外資、民營企業優秀人才開展技術合作交流,同時選拔梯隊專家人才,與高校、科研院所、外部企業開展聯合培養。
在與外部企業的交流中,該企業的個別專業骨干辭職跳槽,在痛惜人才流失的同時,積極肯定這種正常的人才流動對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通過正面宣傳企業的人才培養理念,激勵了企業內部人才不斷成長,同時還吸引了一些“走出去”的人才又“跑回來”。
近年來,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省部級以上專家人才數量年度同比三連增,長期的內外聯動式實踐培養積蓄了人才隊伍的創新合力,連續主持了三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并先后三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勵。
作者單位 國家電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黨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