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管理模式高度依賴科層的結構和自上而下的管控,造成決策信息自下而上,而決策自上而下的現象。這種決策靠經驗、行動靠職權、協作靠流程制度的模式不僅難以在數字化時代突破管理幅度的限制,也難以滿足新時代就業群體需要更多自主空間的訴求。
科技改變世界,也將帶來管理模式的創新。當一切在線后,必然產生大量的數據,人工智能及云計算能力將有效處理這些數據,這將改變企業組織管理模式,為企業創造更多效益,提升組織效率。
……
在數字化時代,企業應輕管控、重監控。員工做決策或行動時不用等待老板批復,這就是輕管控。而老板可以一個月調出員工出差的次數、地點、工作日志,從數據里面了解員工的工作情況,這就是重監控。在全面數字化的企業中,數據是透明的,數據將賦能給看得見炮火的前線員工,及時響應、快速迭代。
組織無法全面去中心化,但全面數字化的企業可以做到輕中心化,減少管理人員與層級。中心化是傳統管理模式的核心,具有信息不對稱、決策緩慢、缺乏靈活性及精準度等弊端。被數據賦能的員工將改變這類現象,輕管控、重監控,員工決策自主、行動在先,管理者監控在后,這是一種新的平衡,既符合人性,也滿足新時代就業群體的訴求。
有句話叫“順勢而為”,現在數字化浪潮的“勢”已經到來,想要有所作為,就需要認真審視當下的“勢”,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做好充足準備。特別是傳統模式的企業,全面數字化已經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個生存問題。
企業的終極目的是什么?相對傳統的老板可能認為是基業長青。但如今,不存在基業長青的企業,這是一個不需要論證的事實。所以當今的企業家應該追求的是“無處不在”,讓組織能夠無邊界地擴散和傳承,也許有一天你不在了,你的商業精神隨著時代不斷進化,你的組織架構不斷地擴充和渲染,它一定是基業長青的,只是不歸你所有,不受你所控。如果企業老板能深刻理解人生老病死的自然循環,就能舍得、放下。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重點不是要強調圓滑的為人處世,而是用通達的智慧和平和的心態觀世界、看自己。芬尼因為一次高管離職而進行了一場企業民主化的變革,通過組織裂變讓自組織團隊成為最具有生命力的企業雛形。這是由偶然引發的必然,也是用人性作為底層邏輯鋪設的最有效力的組織變革通道。
在今天,企業同樣面臨著選擇,怎樣使組織變得更有效率?怎樣把前臺做精做專,把后臺做大做成系統?其實傳統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組織結構,要在不同的階段采用不同的組織形式。在今天開放、多元的創業環境下,合伙人制度就變成了最優的組織方式,但是用什么樣的機制來運行合伙人制考驗的是企業家的智慧。
我總是不斷地提醒年輕創業者,在互聯網時代,一個人做生意是很難成功的。傳統企業一定要提前布局,讓組織提前發展,甚至超越業務的發展。傳統企業能否在這個時代存活、發展,最重要的是組織變革和公司肌體的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