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自明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符合新課標的教育教學理念,有利于學生形成合作意識,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與能力的發展。當前,如何在數學課堂中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是廣大小學教師深入研究與思考的問題。本文主要討論小學數學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
通過對小學數學教學發展情況的分析發現,小組合作學習在很久之前就已經被引入到教學中了。根據該方式的應用價值可知,它是建立在個體學習需要的基礎上的,只有學生通過獨立分析與思考仍舊難以解決問題時,它才具有應用價值。但實際上,有很多教師未在課堂上預留學生思考的時間就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組內學困生少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導致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筆者認為,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能推動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優等生也罷,學困生也罷,都能在合作中有所收獲。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應當立足實際探索出適合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之路,以發揮該方法的應用優勢。
一、科學分組,優勢互補
以往的小組合作中,多見這樣的情況:各組學習進度不一,規定時間內有的小組完成了任務開始做別的事,而有的小組仍舊在進行問題討論。究其原因,是教師隨意分組導致小組學習能力與水平存在明顯差異。對此,教師有必要進行科學分組,通過學生間的優勢互補來平衡小組間的能力水平。筆者認為,教師可采用“121”或者“141”的分組模式。具體來說,就是每組一名優秀生、一名學困生,兩名或四名中等生。這樣分組,既有利于控制各組的學習進度,也有利于各組間形成良性競爭。另外,除了考慮學生能力水平差異之外,教師也要重視學生間的同伴關系,最好將說得來的學生分為一組,以營造和諧的組內學習氛圍。為了不占用課堂教學時間,教師可以提前進行分組,并進行座位的安排,要求學生在正式上數學課之前按照計劃就座,為后續的合作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二、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小組合作中,學生處于開放的學習環境,可通過討論與其他同學進行思維的碰撞,并闡述自己的見解,同時認識到自己不足的地方,這是一個思維發展、認知重構的過程。對于教師而言,要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價值,有必要營造和諧的學習討論氛圍,激發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質數與合數”的教學中,教師給出多個不同的數,由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對其進行分類,結合所學知識確定數的性質。學生容易在偶數的性質上產生分歧,有的學生認為“所有的偶數都是合數”,有的學生則持相反態度。對此,教師可開展相應的小組討論活動,各小組討論之后派出代表闡述自己小組的觀點,并說明為什么。另外,對于部分缺乏數學學習動力的學困生,教師要根據其課堂表現將其吸引到合作學習中來。比如,提出簡單的問題鼓勵其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促進其參與到小組合作當中。
三、加強溝通,促進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就是一個整體,整體的學習效果取決于每一位成員的努力,必須通過有效的溝通交流來達成同一學習目標或任務,從而實現共同進步。對此,教師有必要加強小組成員間的溝通,促進其合作交流。例如,在“長度的測量”教學中,教師基于學生對長度測量方法的掌握,布置“探索不用卷尺這一工具來測量較長距離的長度的方法”的合作學習任務。學生完成任務中,教師進行實時觀察,看有哪些學生并未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而是做其他的事情。基于此,對學生進行語言引導。有學生不參與討論,而是在抓緊時間做課堂作業。教師可進行如下的語言引導:“你有沒有在放學路上用腳步測量過什么地方的距離?你認為除了這種方法之外還有哪種方法可以大致知道某個距離的長度?(指了指其他小組成員)你覺得他們會不會和你產生一樣的想法?”并不直接對學生進行批評,而是轉移話題,為學生創造溝通交流的機會。
四、引入游戲,強化學習
合作學習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弄清楚自己不懂的、易錯的知識,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但如果是嚴肅環境下的合作學習,學生就很容易轉移注意力,或與同桌聊天或想別的事,難以取得好的學習效果。游戲符合小學生的特點,有利于促進學生投入到學習狀態。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有必要引入游戲,以強化小組合作學習。例如,在“小數運算”的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在運算中常出現的缺小數點、忘記進位等問題,開展“我們是醫術高手”的合作游戲。游戲中,各種各樣的錯題是學生的“醫療對象”,而學生則扮演“醫生”的角色,分組診斷錯題。教師每次給出一組錯題由各小組進行分組診斷,指出其中的錯誤并予以修正,限定時間內診斷正確率高的小組獲得“醫術高手”稱號。
五、結語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對于數學教師而言,應當立足于實際,從學生興趣、能力以及教學內容等方面入手探索適合班級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策略,以發揮其應用價值,提高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郭友銀.“小組合作學習”再認識——談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J].讀天下(綜合),2019,(1):1.
[2]姜雪.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18,(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