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柱然
自習近平在2015年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以來①,學界對人類共同價值這個概念從多角度進行了論述,并討論了中華文化對人類共同價值的貢獻。內涵闡釋方面,董德剛認為人類共同價值不僅應該具有共同點之同和整體利益之同,還應該具有發展趨勢之同。前兩者意味著共同價值應該為多數人接受且符合其利益,而后者意味著暫時屬于個別群體的價值,只要它們符合多數人的發展需要,就可能成為世界的共同價值[1]。此種分類法也為討論中華文化蘊含的人類共同價值提供了理論基礎:學界認為中華文明中許多價值具有普遍意義[2],其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亦能為建構“共同價值”提供中國智慧和方案[3]。
事實上,中華文明自古便以弘揚道德理想和提倡道德教育著稱,其德育文化傳統極大地豐富了世界道德思想,在建設與完善人類共同價值方面具有雙重功能:它所蘊含的許多理想信念和倫理價值觀可成為人類共同價值的組成或是具有潛在的人類共同價值;它豐富的德育方法、教化功能和生活化方式對推動人類共同價值的形成、發展與傳播可以做出重要的貢獻。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來看,研究和傳播傳統德育文化有助于提升我國在人類共同價值及價值觀教育方面的話語權并豐富其表達方式,擴大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
中華傳統德育文化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富含德育思想和方法論的部分,文化性是其主要特征,其實質是道德教育的生活化、社會化與政治化。中華傳統德育及其思想方法所具有的鮮明社會文化特征不僅是它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生存發展智慧的重要基礎,還是其作為一種承載人類共同價值基因的德育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得以傳遞和接納的前提。這讓中華德育思想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有助于豐富人類共同價值的內涵并推進各國、各文化間的價值對話。
首先,中華傳統德育的文化性特點使之具有普遍意義。中華德育傳統人文主義色彩濃厚,是德育與文化的天然契合。一方面,文化在更上位的意義上引領著道德教育所堅持的價值觀[4];另一方面,傳統德育內容與方法也滲透在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中,體現著中華文化的內在精神和價值理想。中華傳統德育的內容一直注重教人以德行與智慧,而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因而有著豐富的人類共有精神內涵。傳統德育文化基于人性論的特點也讓其具有普遍的意義。由于傳統文化將人性論作為德育的前提,而強調共同人性是構建人類共同價值的基礎,因而許多中華傳統德育思想方法能夠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價值認同。
其次,中華傳統德育文化以協調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為主旨,以天下大同為政治理想,這也讓它蘊含了豐富的人類共同價值基因。傳統德育指導思想基于天下一體的家國情懷,以家庭為本位,把家族血緣的情理通過自身道德修養與教育上升擴充為社會理想、道德規范和國家政治原理[5]。德育內容也包含了大量個人道德修養與協調家庭、社會關系的道德規范和理想信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華德育文化從價值層面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任務有著天然的契合性。“‘人類命運共同體’包含著道德共同體的意蘊,通過其道德與價值的屬性彰顯共生、生贏和共發展的價值訴求和道德精神。”[6]中國古代社會道德教化的本質是通過協調個體、社會的關系來調和兼顧各方利益,它的思想原則可以運用于協調國際關系。當前世界上一些地方的沖突和動蕩從表面看是民族、種族、宗教和社會問題,其實質是不同人群的利益分配問題。因此,中華傳統德育文化以價值觀教育來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符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需的尊重與協商的精神。
再次,中華傳統德育生活化的特點也讓它能夠勝任相關人類共同價值的傳播和對話任務。傳統德育文化不僅蘊含了價值觀內容與哲理,而且包含大量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方法和表達方式,如家庭教育、個人道德修養、行為反思和哲學化的交談、辯論與溝通等生活方式,以及以身作則、樹立表彰典型、制定禮法音樂,培育良好的風俗習慣、文藝創作和表演、發布法令公告等社會生活方式。這些生活化的德育方法與價值觀傳播方式是世界人民所共有的形式,加之其本身蘊含了普遍性的價值意義,非常適合于推進人類共同價值的內容構建、教育宣傳與文化交流等工作。
中華傳統德育文化中價值觀與方法論不可分離,其價值觀常常包含著教育方法途徑,而德育方法本身也蘊含了價值觀的內容。許多理念符合有關人類共同價值的基本內涵,即具有共同點之同,共同利益之同和發展方向之同,體現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其價值內容,如和而不同、公道精神豐富了和平發展、公平正義的思想內涵,已為國際社會所認同而成為人類共同價值體系的組成部分;其德育思想方法,如修己安人、禮樂教化及行不言之教等亦符合人類共同利益及發展方向,可為人類共同價值體系的形成發展提供養分,具有潛在的人類共同價值。因而深入探討中華傳統德育思想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其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和而不同”基于“仁愛”與“忠恕”的精神內核,是一個為國際社會廣泛接受的價值內容,包含了“和”“多元”“尊重”和“包容”等多種人類共同價值基因。首先,“和為貴”與“和諧共生”等觀念是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斷追求的社會理想,也是中華傳統核心價值觀之一。“和”意味著多元社會關系的協調,包括了對各方利益關系的綜合考量,提倡相互禮讓,追求合作共贏。其次,在“和”的前提下的“不同”是對多元文化“包容”的具體體現。也就是說,這個“和”并非是整齊劃一的和,而是對不同理念與信仰的尊重。正是這種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氣度讓中華各民族和睦相處,思想文化相互融合借鑒,共同發展。
國際關系上,“和而不同”提倡不同文明之間尊重、交流、共處和共生,符合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代表了世界發展的方向,是全球化時代各群體間共存共榮的基本條件和基本法則。當前世界不同文明與多元文化均有其歷史起源、現實條件以及存在價值和發展權利。和而不同的價值觀與方法論正是減少沖突、求大同存小異、共謀發展的良方,有助于解決今天許多棘手的國際問題。這個概念是人類共同價值中“和平”與“發展”的前提基礎,體現了“開放包容”的精神,有利于緩和當前世界上各種錯綜復雜的沖突、對抗,抵制單邊主義、霸權意識和極端主義。對于中華德育文化而言,單純的競爭必然導致各方利益受損,強行統合必然走向對抗。爭只是推動發展的一種方式,“和”才是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必然路徑。
對抗性思維最大問題在于將人類社會活動設為非此即彼的零和競賽,習慣于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人,往往只強調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因而導致各種沖突不斷。“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則符合國際社會和平共處、自主發展的需要,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成為了一種人類基本的價值共識。它一方面強調人類社會的共有價值,另一方面又尊重不同文化的特殊性,并盡可能地關注對方的利益需要。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同理之心和仁愛之心來推動人類社會的共同和長遠發展,又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精神來克制將自身價值理念強加于人的沖動。在利益沖突時,相互禮讓是中華傳統價值觀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建立和平公正的國際新秩序的重要原則。這種為對方著想的倫理本位在處理國際事務中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應該成為人類共同價值的一個核心概念。
見利思義的“義利觀”是中華德育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蘊含了公平正義的人類共同價值理想。中華主流傳統文化主張“天下為公”,把公義置于私利之上。董仲舒提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修身之道,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匡扶正義而不是為了謀求個人的利益。當然,這并非不考慮利益,而是說獲取個人利益要在符合公義的前提之下,將義作為行事的衡量和取舍的標準,摒棄那些不合于公義、損人利己的做法,以義馭利,先義后利,進而合作共贏、互惠互利。
在全球化時代,這種崇尚公義和互利的價值觀契合了世界和諧發展、相互依存的需要,并已逐漸為世人所接受和認同,豐富了人類共同價值的內涵。它尤其適用于與不同國家、民族的相互交往與合作中。當前世界許多沖突源于“功利主義”的思想影響,各方均以己方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只關注一己之利,忽視對方利益。更有甚者,不講公道,恃強凌弱,橫加干涉,從而造成長期的沖突和不穩定。所謂公道精神其實質就是均衡考量各方利益,通過維護國際社會公平正義來保證人類整體發展和各方長遠利益。宣揚“見利思義”“互利合作”的價值觀對于建立良好的國際秩序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即主張各方均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為公義,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這體現了兼顧各方利益和整體利益,把蛋糕做大,共享和平與發展的人類共同愿望,也因此成為了我國當前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價值基礎。
禮樂教化是中華傳統德育文化中既富東方特色又具世界共同價值的教育思想與方法,其實質是通過生活化、藝術化的儀式來讓人親身感受和實踐道德規范,強化道德情感,進而從精神層面影響人格塑造和價值取向。禮樂之中蘊含了和諧的道理,其理想是建立一個秩序井然而又和樂相處的大同社會。這就必須以禮“別序”,以樂“統同”。“禮”用以區分不同關系,認可多樣性和差異性,體現了尊重差異的共同原則;“樂”則用以調和各種不同的聲音,反映了“和”的道理。因此禮樂教化其價值內核體現了反對以武力相威脅,而倡導求同存異,和諧共存的人類共同理想。
禮樂教化對于構建人類共同價值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價值內容層面,還體現在其方法特征上。禮樂教化是一種獨特的德育方式,以情感認同、美的熏陶與環境影響來實施道德教育,重在從整體上“化”人或“育”人的過程。相較單純的價值觀灌輸或說教的教育形式,禮樂教化融合了道德認識、情感和行為,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品格,因而更容易被接受。這種富有東方文明特征的德育方式豐富了當前世界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有助于共同價值觀的形成與傳播。事實上,西方擅長于使用電影、電視節目、小說、音樂、體育等文化藝術方式傳播其核心價值觀,形成了強大文化軟實力;我國也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發揚禮樂教化的德育傳統,綜合運用基于人文藝術的情感認同和審美情趣等教育傳播方式增強我國在意識形態方面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推己及人”是基于共同人性的德育理念與方法,而恰恰是共同的人性基礎讓“推己及人”具有人類共同價值的內涵。人性論是東方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整個中國傳統德育的思想體系都是建構在對人性信任和期待的基礎上[7]。中華傳統文化認為人性本善,故德育方法應該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而不是采用強加于人的方式;其方法上注重感化,主張人們用仁愛之心去設身處地地感受和體驗,推己及人,由愛家人到愛社會到愛天下。這種由己及人的自我教育方式與現代心理學、道德教育理論主張的移情頗有相通之處,具有堅實的心理和情感基礎,為世界人民所廣泛認同。它能激發人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不僅對在全球化時代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有很大助益,對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有很高的人類共同價值,有助于遏制當前世界關系中的霸權主義、冷戰思維和以鄰為壑的做法。
與“推己及人”密切關聯的是“修己安人”。修己安人的道德教育與政治治理原則是中華文化對世界德育思想的貢獻。中華傳統德育文化強調克己修身,反求諸己,成己成人,修己治人。也就是通過強調自身的理想人格修養,進而對他人產生道德感召和影響,將“修身”與“德教”相結合,讓道德成長與政治理想合一,體現出一種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文化傳統。這種道德修養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反躬自省,即對自己的思想和言行進行道德檢查與內省。例如,曾子就提出要“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時時刻刻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而反思的內容集中在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上。董仲舒也提出了“以仁安人,以義正我”②的自律取向的道德修養準則和處世之道。這種帶有鮮明東方特色的價值觀和德育方式符合世界和平發展的需要,具有潛在的人類共同價值,可幫助緩解當前世界一些地區劍拔弩張的局勢。用于處理國際關系,則體現在各方在出現矛盾時首先反省自身的問題,做到對自己嚴格要求,用寬仁之心來對待他人,而不是一味苛責對方。道德上的高度自覺和仁愛之心,從長遠來看,不僅應該成為價值觀教育方式,也應該成為不同人群、不同文化和不同國家之間相處的共同價值基礎。
道法自然的思想是極富東方特色的傳統價值理念。它與當前全球興起的保護環境的價值理念有著內在的一致性,近年來逐漸為世人所接受和贊賞,對于當前世界亟需的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緩和與消弭地區沖突、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均有重要價值。所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觀念是指宇宙萬物與人的身心合為一體,相互貫通,所以一切人事政事均應以自然為師,順應自然規律,達到與先天本性相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境地。道法自然的傳統思想實際上是對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反思,是道德修身與社會理想合一,對今天人類社會有著很高的啟發借鑒價值。自工業革命以來盛行的人與自然對立的世界觀傾向于將自然作為征服和無節制索取的對象。這種觀念雖然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產生過積極的作用,卻也造成了環境污染、氣候異常和資源枯竭等不良后果,其衍生出的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更引發了人性異化等問題。宣揚和傳播道法自然的價值理念可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也就是說,今天世界現代化的進程不能以破壞人類生存環境為代價,而是要著眼于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8],讓良好的生態環境能成為人類永恒的家園。從這個意義上說,道法自然的價值理念著眼人類共同利益,符合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為人類共同價值體系提供了新的元素。
順應自然、保護環境還需要大力推廣中華傳統德育文化中節制和勤儉的價值理念和修養方法。勤儉和節制是具有普遍性的價值,被許多國家文化所認可。古代中國文化反對縱欲奢靡,特別強調“節制”的必要性。節制并非禁欲或消除欲望。傳統德育文化反對的是過分貪婪和無厭索取所引發的道德敗壞和社會問題,因而主張個人主動將自己的物欲置于合理范圍之內。西方一些價值觀以欲望為人類發展的驅動力,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一旦超出限度,便會引發很多問題。例如,對自然過度索取造成環境危機,對財富過分貪婪造成道德危機、社會沖突和戰爭等。中華傳統德育文化所提出的“節制”和“勤儉”的觀點主張用理性和道德修養來自覺控制人欲望的無限膨脹,減少對自然和社會的傷害,是一帖難得的清醒劑。它不僅有助于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而且有利于緩和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因利益沖突而引發的矛盾。這與仁愛、和諧及以義馭利形成了一個自洽的價值邏輯體系,應該成為人類共同價值中重要的組成。
行不言之教是道法自然下的重要德育方式。不言之教主張通過做道德表率而非說教去影響社會。中國歷史上道、儒兩家都主張行不言之教。老子主張順應自然而反對道德說教;孔子也提出“修己安人”,通過自身道德修養來影響他人的德育原則。因而不言之教可視為采用道德示范的方式,言傳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這比單純的說教和灌輸更具說服力,有著無可比擬的實際效果。孔子進一步將這種方法融入他的德治思想“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即通過實施教化和在政治上實踐道德原則來增加對外吸引力。
不言之教雖是我國獨特的德教思想方法,但它是蘊含了以德服人、相互尊重的國際關系原則,有助于緩和當前文化沖突和地區沖突,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及民眾所接受,具有潛在的人類共同價值。該方法摒棄高高在上的意識形態說教或是以武力相威脅的方式,采用通過做好自身的事情,建立良好的社會道德文化,從而吸引和影響他國人民,至“近者悅,遠者來”的文化交流盛況。就此而言,在全球化時代提升中國在價值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因為每個中國人不管在國內、國外都代表著中華文化,其道德修養、言行舉止、文化習慣都在影響著中國文化的國際形象,也決定著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在全球的吸引力、認同感及其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上述哲學思想和德育方式具有跨時代和跨地域的人類價值,但對其內容的開發和解讀需要與時俱進,在結合當前世界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對原有概念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例如,心懷天下和為天下蒼生的思想中的“天下”應該超越古代“大中華”的范疇而擴充到世界范圍,特別是在與全球各國間的關系之中。和而不同、禮樂教化也需要注入平等的內涵,才能更好地為各國人民所認同。
從更深的層面來看,在這些價值觀和價值觀教育的背后,是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包容胸懷、中庸的方法論、整體性思維方式和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它彌補了西方個人主義取向、過分強調競爭索取文化的不足,豐富了人類共同價值體系,是人類在全球化、多元化世界共同繁榮的重要思想和必然選擇。這使得中華德育文化能夠成為構建人類共同價值體系的重要思想來源與實現方式,并在此過程中提升我國在國際意識形態方面的話語權。
[注 釋]
①這六個共同價值中和平與發展是核心,蘊含著各國合作共贏、共享發展等思想內涵;公平、正義、民主和自由體現了多元統一、開放包容、平等自主的價值取向。此外,這六個共同價值是舉例,不是枚舉;人類共同價值的構建是一個進行時,不同文化均可對構建人類共同價值做出貢獻。
②語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