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艷妮
西安思源學院思政部,陜西 西安 710038
理想信念教育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內容,習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新時代背景下,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文化的多元沖突,貧困大學生的精神貧瘠表現出新特點,而民辦學校作為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一般收費是公立學校的三倍多,這使得民辦高校貧困生承受著比普通高校的學生更大的心理壓力,如果沒有得到及時引導與教育,將會嚴重阻礙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與發展。因此,關注民辦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通過對陜西一所民辦高校的200名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發現民辦高校貧困生精神貧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民辦高校貧困生的精神狀態總體呈現出積極健康的特征。但在市場經濟浪潮和全球化經濟環境,西方社會價值觀念和實用性文化的挑戰背景下,在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契機下,文化產品、文化資本和文化價值觀不斷對青年學生的滲透下,貧困生心里較脆弱自信心不足,許多文化產品中附帶著濃厚的西方思想文化及資本主義價值觀念,其中的頹廢主義、自由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讓貧困生難以堅定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出現偏差。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阿瑪蒂亞.森從能力的角度定義貧困,認識能力的匱乏是貧困生貧困的關鍵所在,貧困是人們缺少獲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可行能力。家庭貧困生面對家庭的困難和拮據,從小接觸面窄,信息方面較閉塞,視野不豐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強,沒有一技之長,在面對困難和險境的時候,容易出現焦慮不安和挫敗感,自信心不足。
一些貧困生思想觀念不解放,固步自封,以自我為中心,注重自我感受的特點,以“我高興”、“我愿意”、“我喜歡”為自我認知、行為選擇以及價值判斷的重要標準,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特征。受市場經濟和網絡新傳媒的宣傳與教育,一些貧困生表現的急功近利,只在乎眼前利益,比如獲得某個獎勵,學習某個專業有什么實用性,不關心個人成才發展和社會理想,選擇“當下即是”的人生態度。
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對大學生的人格發展至關重要。但貧困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不能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在社交活動中,經常感到無所適從,心里想法較為活躍。在人際交往時容易出現困惑,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度較低,與人相處時有防范、嫉妒、懷疑、羞愧甚或虛榮心理,容易出現社交恐懼癥。
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發揮思政課教學主陣地作用,解決好“最后一公里”問題,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學校可通過班會、報告會、交流會以及報紙、廣播、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新媒體途徑將積極健康向上,充滿正能量的觀念呈現給貧困生,達到預期理想的宣傳效果,為貧困大學生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民辦高校堅決貫徹落實各項“精準識別、精準幫扶”政策,為貧困生建檔立卡,通過“獎、貸、助、補、減”等舉措,同時設立一些勤工助學崗位,切實保障了貧困生的生活來源。貧困生也應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培養興趣,拓展自己能力,只有通過刻苦學習文化知識,進而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價值,用強大的內心力量,戰勝平時生活上遇到的困難產生積極的社會正能量。“以用促學,學以致用”不斷提升貧困生的核心競爭力。
民辦高校貧困生精神扶助的最高目標即是幫助貧困生成為精神獨立和人格健全的人,學校應創新精神扶助的載體和方法,不斷強化資助的育人功能,將理想信念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通過心理輔導健康教育等多種途徑,改變貧困生依賴的消極和落后的思維方式,給貧困生注入積極、陽光的生活態度。從而重新認識自我,提升自我,更加積極自信地面對和迎接社會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