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瑞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笙這種樂器,是我國傳統古老的簧管累吹奏樂器。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雖歷史悠久,但是笙,真正得到發展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改革開放以后,笙逐漸由伴奏樂器演變成獨奏樂器。在3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笙的形制,笙嘴,體積等都發生了改革,適合演奏的樂曲也隨著笙的改革逐漸豐富,隨著笙的改革,同時也誕生出大量優秀的笙獨奏曲,胡天泉《鳳凰展翅》、孫友《歡樂的潑水節》、唐富《天鵝暢想曲》、翁鎮發《湘江春歌》等等不計其數的優秀笙獨奏曲。
《湘江春歌》是由我國著名笙演奏家、作曲家翁鎮發創作的一首笙獨奏曲。在笙的改革中翁鎮發與牟善平先生合作研制的三十七簧加鍵笙,因為其設計的合理性被廣泛笙演奏者使用。《湘江春歌》是翁鎮發的一首重要代表作,描寫了一幅生機盎然、波光粼粼的美好畫面。
全曲共分為三個樂段,在引子中,以高音3開始,回音式的旋律中結合使用了波音環繞著高音3,以呼舌的演奏技法逐漸漸弱,經過#5、3落在宮音結束。(引子中的#5為改革后成果,為加鍵笙一樣的鍵)第一樂段開始由傳統和音使用單吐音的演奏技法結合2/4拍的節奏,勾勒出一幅的春意盎然的活力景象。第一樂段運用了再現單三部曲式結構,(A-B-A’)。A樂段和A’樂段形成了首尾呼應的效果,這樣更加突出了主題,使主題旋律與B段形成鮮明的對比。A和A’樂段中大量的使用單吐音,結合重音能夠非常鮮明有力的突出這種春天生機勃勃的生命力。單吐音在笙的演奏技法中是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個技巧,單吐音在不同情感的樂曲中也會有軟吐音和硬吐音之分,在慢板或散板使用軟吐音會使旋律音色婉轉,在快板中使用硬吐音會使旋律音色明亮、清脆。在練習吐音的時候需注意吐音的彈性,要做到氣息、手與舌頭的配合,舌頭要松弛,位置要固定,保證每個音的顆粒性。
第二樂段為本首樂曲的慢板樂段,概括為幸福、向往。這個樂段大量的使用三度,四度跳躍的旋律,沒有大跳式的旋律。第一行旋律使用的是單音,第二行旋律使用的是傳統和音,第三行旋律使用的是呼舌的演奏技法并將第二行的旋律由D調轉為G調進行了轉調,像波浪一樣一層一層將主題腿上高潮,將主題詮釋出來。在這個樂段中,因為是慢板的原因,在旋律中加入了很多呼舌、花舌的演奏技法。花舌是笙演奏中比較常見的一個演奏技法,吹奏花舌的時候需要舌尖頂在口腔內上部,然后使用氣息帶動舌尖震動,發出“吐嚕吐嚕”的聲音,在練習花舌中舌尖一定要放松,根據氣息使用的多少,還可以達到一種爆花舌的效果,頻率更快,音量更大。練習花舌的過程中需注意一下使用花舌時的力度均衡及持久度。
在連接第二樂段和第三樂段中間,由一段精彩的華彩連接。這段華彩由兩個由慢漸快的樂句開始,緊接著是八度的跨越式碎吐旋律。這段華彩對演奏者有著非常熟練的基本功要求。
第三樂段為本首樂曲的最后一個樂段,也是一個小快板的樂段,整個樂段情緒歡快熱烈,大量使用了單吐、雙吐、三吐這種節奏鮮明的演奏技法,單吐為“T”使用氣息發出吐的效果,雙吐為“TK”使用氣息發出吐苦的效果,三吐為“TTK”使用氣息發出吐吐苦的效果。在練習單吐、雙吐和三吐的時候,需要了解這首湘江春歌最后一個樂段中想要表達出一種漁民豐收、兒童歡樂的一種春意盎然的熱情景象,同時,也是表達出作者的對于人生的一種美好向往,了解之后在練習這樂段的吐音的時候,一定要運用好氣息,掌握好力度的對比。同時,在樂段的中部,出現了呼打的這種演奏技法,演奏呼打需要氣息和手同時配合,把重音放在后半拍,呼打的效果一定要干凈不拖拉,每一次呼打之后及時收住氣息。在5 3 5 3由單吐漸強轉入三吐之后,為本首樂曲的尾聲。分別由5、3、5、為樂句中心,進行了三次推進式的回音,將樂曲推到最高峰繼而結束。
這首笙獨奏曲在技術要求上沒有出現很難的演奏技法,但是在基本功的要求上需要做足功課,主要是一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對于吐音的處理上,無論是吹還是吸兩套吐音中的單吐、雙吐還是三吐,都需要有干凈且有彈性,所以在練習時氣息飽滿的情況下,舌頭放松,舌尖自然前伸結合吸氣,保證吐音的顆粒性,一定要保證吹吸兩套吐音技巧的統一。然后是花舌、呼舌等細節的處理上,一定要結合樂曲的需要做好力度的變化。演奏好這首樂曲基本功是前提,繼而就是這首樂曲的情感方面,這首樂曲整體歡快為主,演奏時要將這種歡樂的主題表達清楚,將這種地域風格特點演奏出來,同時,在第三樂段得知,演奏時還需將作者這種對與人生美好自由的向往演奏出來。在觀看不同版本的視頻音頻中可以看出,大多演奏者對于演奏技法沒有太大的問題,都是在情感表現中有不足,練習好樂曲的基礎上也應增加一個舞臺經驗這樣才能將這首樂曲完美的帶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