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音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劉天華(1895-1932),江蘇江陰澄江鎮西橫街人,中國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其父是清末秀才劉寶珊,與詩人劉半農、音樂家劉北茂是三兄弟。自幼在家鄉受民間音樂熏陶。辛亥革命爆發之后,他回到江陰參加“江陰反滿青年團”。1912年劉天華隨兄劉半農去了上海,在開明劇社工作,業余時間加入萬國音樂隊,并開始學習小提琴和鋼琴,及西洋作曲理論。曾任教于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劉天華的音樂創作主要在民族器樂曲方面,共創作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悶之謳》、《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悲歌》、《空山鳥語》、《閑居吟》、《良宵》。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進操》、《虛籟》。等等。劉天華在音樂創作上和立志于對國樂改進的心,為我國民族樂器發展開辟了新的天地。
《閑居吟》創作于1928年,此時這是劉天華的創作高峰期,他所任課的學校又恢復上課,生活開始安穩了,心情也自然愉快些。但是這個時期,也正是中國最黑暗的階段。此時人們并沒有心情對待國樂的發展。劉天華面對此番逆境,為了改革和提高國樂,于1927年創建了“國樂改進社”。“國樂改進社”主要是收集、整理、研究民族音樂的組織,同時也編輯和出版音樂雜志、創作民族樂曲等。“國樂改進社”是當時社會的新風氣,對于新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在這時期,劉天華的音樂事業相對來說還算順利,但在當時那樣的社會大背景下仍然很困難。《閑居吟》就是在這種矛盾的情緒下創作的,表達閑暇的心情和怡然自得的情調,以及身處順境的樂觀態度和隱隱的不安之情。
《閑居吟》是由五個段落組成的A、A’、B、C、B’運用了變奏的創作手法,以第一段為基調,四次變奏發展形成的變奏曲式。引子3小節,A段為第一段,4-19小節。由a,4+4+4+4小節組成,方整樂句。由起、承、轉、合四個樂句組成的樂段。4/4節拍,D宮調的慢板樂段。A’段為第二段,20-35小節。由b,4+4+4+4小節組成,是采用模進的手法創作的樂段。方整樂句,快板樂段。B段為第三段,36-51小節。由c,7+9小節組成,是采用合頭手法創作的樂段,此段為慢板樂段。C段為第四段,52-67小節。由d,8+8小節組成,對比樂句,快板樂段。B’段為第五段,68-75小節。由c’,8小節組成,再現樂段,全曲結束。
第一段為慢板樂段,如歌地。第一句mi、la、sol、la一定要用推弓弓法演奏,否則沒有音感(演奏出來的音樂感覺)。在演奏這一樂段時要注意右手時刻控制弓速,不可忽然提速。尤其注意這一段中像第一句mi、la、sol、la這種附點節奏型的起句,在右手演奏時要控制住弓子,擦實第一個mi,然后放松右手使弓子貼住琴弦演奏完后面一弓子音即可,這樣出來的音色更能表達出作者閑暇及喜悅之情。第5小節的mi、la、sol、la,在mi前加入墊指滑音,左手可在滑音過程中多加些力度,使音色聽起來更加飽滿。第9小節與第10小節中的sol、do、la、sol用頓弓演奏,這樣演奏出來的音會更顯俏皮、跳躍。樂曲第一樂段的節奏悠揚舒暢,是一個如歌的慢板,每個樂句的收尾都是用泛音來演奏(泛音演奏:演奏時左手需要虛搭在琴弦上,右手運弓實即可。)這也是劉天華借鑒了琵琶、古琴上的泛音技術,聽起來空靈感十足。作為結尾來表達,演奏出幽深空靈的意境方能讓聽眾有余音繞梁之感。第二段在演奏上要比前一段略快些。從20小節開始,共4句,每一句的演奏速度都是由慢漸快再做漸慢。每句的強弱處理也是跟著演奏速度走的,演奏時弱漸強再漸弱進行處理即可。在第二段的演奏上要注意,聲音弱但音色不能虛,聲音強但音色不能燥。第三段要極慢速的演奏,相比較第一段的速度還要慢。對于演奏者來說這個段落對右手演奏技術有著較高的要求。因為速度極慢,還要把音擦實不能虛。針對樂句之間的對比弓子控制的力度上也要有明顯變化,還要設計好演奏時的氣口,演奏出樂句之間的停頓對比。由于極慢速的演奏很難讓聽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第三段中的附點節奏型則是用來彌補慢速上的不足,讓聽眾產生閑暇之余中隱藏著憂慮之情。第四段是快板,但是要慢起漸快。51小節的re、mi、sol要演奏的有跳躍感,re、do、re第一個re上要用顫音演奏,打弦時對左手的靈活性要求較高,慢起漸快后定準速度,不要過快,保持住起速后的速度,在53小節定速即可。59小節是第二句,這句演奏時要與第一句有明顯的對比,此樂句中出現了連續的泛音。為了是演奏出的音不過于單調,采用左手滑音的方法進行演奏,要求左手靈活快速的進行連續滑音演奏。第四段是整個樂曲中最精彩的樂段,明顯的反映出作曲家的矛盾情緒。在當時難得的閑暇與喜悅之中還伴隨著長久以來掩藏的無奈與悲苦。這一樂段要演奏的很靈巧。第五段再現了第三段的第一句,在演奏速度上是五個樂段中最慢的一段。結尾處使用了三個do做泛音,仿佛夢境結束了有些恍惚的感覺,讓人無限遐想。
《閑居吟》這首二胡曲是劉天華十首二胡曲中兩首大曲之一。這首二胡曲是劉天華借鑒了琵琶、古琴的泛音演奏技術,對二胡的技術方面又填上了一筆,增加了一個新高度。就曲子而言對于演奏者情感上的把控有一定的難度,說是情感上的把控實則是對演奏者如何通過自身的技術,對其進行情緒上的演奏抒發。一字之“吟”既要表達出閑暇之情,又要表現憂國憂民之慮。因此對演奏者運用自身對嫻熟的演奏技術有著較高的要求,還應多聆聽和學習不同演奏家所演奏的不同版本的曲子。擇優而選,從而形成自己所獨有的音樂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