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 彤
(南寧師范大學,廣西 南寧 530023)
地方傳統戲曲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用“動態”的演出形式來表現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地區的歷史文化傳統,又順應時代精神,創造性地轉換文化傳統。而戲曲的程序性、虛擬性在戲曲表演中演員的形體動作呈現出一種舞蹈的美感,藝術性地將歷史或現實再次呈現,并帶給觀眾美的享受。
地方戲曲寓教于人,把戲曲教育落實在學校教育中去,讓學生們在學習中感受地方戲曲的魅力,從而使地方傳統戲曲更加直觀性和時效性,同時也達到推廣地方戲曲的目的。推廣地方戲曲教育,讓“戲曲進校園”活動精神和理念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傳播途徑,運用互聯網高科技工具和手段,把傳統戲曲與現代精神結合起來,才能使其樂于接受,感受到戲曲的魅力,享受精神愉悅,與青少年產生共鳴。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重視音樂與戲劇表演模塊教學,目的是滿足學生不同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認識音樂與姊妹藝術的密切關系,拓展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表現能力。同時,在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中也有音樂與戲劇表演課程。這樣,在高中新課改背景下,地方戲曲不但走進了中小學音樂課堂而且還走進了高師音樂教育大學課堂,成為高師音樂教育與中小學音樂教育銜接的一座橋梁。
2017年中宣部《〈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的通知》(中宣發〔2017〕26號),就戲曲進學校相關問題作出指示,重視和落實戲曲進校園工作,為戲曲傳承和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方向。每一個地方的文化,需要不同媒介進而得到傳承和推廣,通過教育傳達出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和理念,而教育是在人的一生中最為直接、系統的將文化解析和發展的方式。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他的認知結構在環境的相互作用下不斷地被重新構造,就地方戲曲進入中小學音樂課堂和高師音樂課堂,筆者認為有以下傳承途徑:
每一個地方戲曲都是這個地方的文化縮影,歷史是戲曲的主要題材,看戲講史,讓學生在地方戲曲中去思考人生。鼓勵學生唱一唱,演一演,大膽的在表演中釋放自己,找到自己的自信和閃光點。激發學生對地方戲曲的興趣,讓學生成為傳播和發揚地方戲曲的種子,在這互聯網充斥的時代,讓地方戲曲得到真正的重視。
學生從學習戲曲感受中領略傳統知識文化的意蘊,在相互探討中發現戲曲表現的可能性、創造性,老師也在其中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將戲曲元素鑲入學校教育,在演一演,唱一唱過程中,把學生帶入到濃郁的戲曲氛圍中,有助于學生在在實踐中提高其藝術感受、鑒賞、表現、創造和團隊協作能力,在其中又培養其對藝術持久的興趣和愛好,提高綜合素養。一種文化的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地方戲曲別具一格,他們在演唱風格,舞臺設計,服裝道具,劇本都有自己的特點,但是他們所展示出極高的審美價值綜合性藝術都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戲曲教育作為一種學校美育的教學手段,能更好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戲曲是作為在舞臺上的表演形式,在其中,身形姿勢、臺詞的記憶,和其他演員的配合以及表演技巧,無一不挑戰著學生在平時鍛煉的膽識,這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應變能力。當更多的人認識到戲曲教育的作用以及對培養孩子綜合素質的重要性之后,戲曲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推廣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了。
俗話說,師乃傳道授業解惑也。戲曲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推廣過程中,教師的戲曲專業能力必須要不斷提高。老師為課前做好充分準備,了解地方,學習地方戲曲表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準確和原汁原味的再現地方戲曲藝術魅力。老師的教授素質起點高了,學生就受益更多,教學質量自然提高。
學校還可以邀請戲曲傳承人進入學校對藝術教師進行培訓,讓藝術教師得到更為規范的學習,進而使學校藝術老師能夠準確的示范,用戲曲專業的技藝來感染學生,把課堂作為真實生動的舞臺讓學生去欣賞戲曲。學生融入到情景中,對地方戲曲的表演特點模仿就能更加生動了。老師對學生表演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點評,激發學生表演的樂趣。例如廣西彩調戲曲,基本上用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它的傳統曲目有《王三打鳥》、《劉三姐》等,把歷史故事和豐富的生活哲理以及向往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景交融在一起,讓學生在欣賞中獲得藝術美的熏陶。
文化的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傳,地方戲曲別具一格,在演唱風格、舞臺設計、服裝道具、劇本都有地方戲曲的文化特點,所展示出極高的審美價值綜合性藝術都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將地方戲曲寓教于人,把戲曲教育落實在學校教育中去,讓學生們在學習中感受地方戲曲的魅力,從而使地方傳統戲曲更加直觀性和時效性,同時也達到推廣地方戲曲的目的。戲曲教育從青少年基礎抓起,一定要通過多種途徑讓地方戲曲走進中小學和大學校園。
地方戲曲在學校中推廣,建立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加強學校藝術教育的民族化,有利于學生們在良好的戲曲氛圍中加深對家鄉戲曲的喜愛。地方戲曲有利于在年青一代人心中滋養地方本土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豪感,所以在中小學和大學教育中推廣地方戲曲任重而道遠,這是每個地方政府應該努力奮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