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靜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歌劇是一門源于西方的舞臺表演藝術,歌劇的早先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時代,從合唱贊歌與凱旋式的戰歌中可以窺見現代歌劇的最初身影。近代以來,歌劇逐漸走向世俗化和民間化,從高貴的宮廷走入民間。同時,隨著西方力量的全球拓展也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當前,面對電影電視以及新媒體藝術形式的沖擊,歌劇這一古老的藝術同樣面臨著各種挑戰。中國民族歌劇的未來應該去向何處,需要回望歷史從其發展的歷史軌跡當中尋找淵源加以闡發。本文即是從歷史回顧中總結淵源,再加以暢論,旨在為中國民族歌劇發展的方向做一點探討。
縱觀中國民族歌劇,其發展歷程和創作實踐主要分為五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近代中期。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上海處于中西文化交匯的有利位置,在對西方文化的借鑒下,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就此誕生并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作品,如兒童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及配樂劇《揚子江暴風雨》等。其表現藝術都是歌劇與對白相結合,初步吸收了西方歌劇藝術的精華,率先將西方歌劇藝術的表達形式引入到古老的中國大地。
第二時期是近代晚期。1942年后延安文化深入發展,以延安秧歌劇目為基礎創作的《白毛女》一經出現就備受關注,標志著我國民族歌劇發展進入到一個全新時期。這一時期的歌劇在我國民族藝術傳統的基礎上,還融匯了西方的歌劇藝術表現手法,并以此確立了中西相合的創作方式。
第三時期,該時期的作品進一步吸納傳統戲曲藝術的精髓以及西方歌劇創作之經驗,陸續推出了《小二黑結婚》、《紅霞》、《洪湖赤衛隊》、《江姐》等一大批優秀作品。然而60年代文革的到來阻礙了這一時期歌劇的進一步發展。除樣板戲以外,這一時期的創作萬馬齊喑。這也是中國民族歌劇發展的第四時期,是一個破壞和倒退的時期。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民族歌劇創作進入新的繁榮時期,即第五時期。目前我們就處在第五時期中。由于西方文化傳入,對于西方文化的崇拜所演化出來的全盤西化思想,一定程度上誤導甚至阻礙了中國民族歌劇的健康發展。加之影視劇及新媒體的日新月異,中國民族歌劇面臨諸多挑戰。
通過對中國歌劇發展的歷史回顧,可以看出,中國歌劇的發展離不開兩個源泉:
中國民族歌劇并非中國戲劇的變種,而是西方歌劇傳入到中國并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所產生的果實。從類型上來看,它與西方歌劇一樣,也是歌劇的一種,它在表達形式和基本的范式上都不能偏離歌劇的基本要求。
傳統的詩文、戲劇都是中華文化的產物。在西方歌劇進入中國以后,我國在發展中國歌劇時,不僅要適應中華文化發展的要求,要把握中華文化發展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脈絡,還要從中華文化當中汲取足夠的營養,才能夠創作出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中國歌劇。
首先民族歌劇創作應該繼承堅持和發揚長期以來形成的優良傳統,植根民族文化沃土,以民族文化為本,突出民族特色,創作具有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歌劇作品。要取材于傳統的民歌、戲劇,從中國傳統戲曲之中汲取藝術營養。只有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才能根深葉茂,創作出更具傳統意蘊與民族特色的歌劇。先代當中,黎錦暉的《麻雀與小孩》,以及《白毛女》、《小二黑結婚》、《江姐》和《黨的女兒》等等都是此類歌劇的佳作。他們立足中國傳統又從根本上超越了中國古典傳統戲劇藝術中國音樂藝術當中的統治地位,使得民族歌劇藝術伴隨著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冉冉曙光,成為了社會主義文化運動當中的重要方面,并展現出勃勃生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韻在現代藝術表達形式上的創新性發揮。
同時是要承繼西方歌劇的表達形式和基本范式,探索掌握西方歌劇的藝術要領,對西方歌劇的取材、唱法、舞臺設計等方面進行充分的吸收借鑒。從黃源洛的《秋子》到20世紀80年代的《傷逝》、《原野》,再到90年代的《蒼原》,他們在內容上采取了傳統的中國題材,創作方式上則按照西方歌劇的范式進行,其創作技藝和手法以西方歌劇為主,不斷探索民族歌劇創作的民族性與現代藝術表達規律,是當代中國歌劇創作者對于西方歌劇藝術的一種重新學習和全新探索。
因此,兩個發展方向并不能完全割裂開來,而應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來的中國民族歌劇既不可脫離中國傳統,也不可拋開西方范式,只有繼承中國戲曲的傳統意蘊與民族特色,同時依托西方歌劇的藝術形式,才能在中西合璧之中成就中國民族歌劇的大好未來。
不論是以本民族傳統為準借鑒西方,還是以西方文化之形式包裝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其根本目的都是促進中華藝術創新性之發展。對兩者尺度的不同把握,將產生風格各有側重的中國歌劇。而究竟孰優孰劣,則只能在未來發展中不斷考察,不斷加以對比,方能得到更加確切的新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