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書藝
(蘭州文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我國西部地區是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區,蘊含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共同構成了我國寶貴的文化資源。在西部大開發戰略背景下,東西方開始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多領域互動,為西部地區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同時,也對西部地區傳統文化產生了一定沖擊。在音樂領域內,主要體現在西部傳統音樂受到新潮音樂沖擊,導致西部傳統音樂發展艱難,大量寶貴的傳統音樂文化流失,不利于我國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西部地區主要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其傳統音樂歷史悠久,如隋唐時期的龜茲樂、高昌樂、
疏勒樂等,都是西部傳統音樂重要歷史價值的體現。在當代,如甘肅、青海等地區,各少數民族人民會自發組織“花兒會”等少數民族盛會,人們在盛會中對歌賽詩,是西部傳統音樂交流的重要載體。與此同時,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水平較高,如東部地區已經失傳的部分民歌民謠,許多還保留在西部傳統音樂中。如錫伯族人們所說的滿語,與祖先一脈相承,滿族民歌及音樂特點仍然體現在錫伯族民歌中。而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下,西部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深入結合,如《草原情歌》、《絲路花雨》、《紅高粱》等,都成為了西部傳統音樂的代表。而西部傳統音樂也逐漸滲透到我國流行音樂中,促成了我國流行音樂的繁榮發展。
西部地區處于內陸,交通相對不便利,在封閉的環境下多個少數民族逐漸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文化習俗。西部人民生活節奏緩慢并且相對封閉,而西部大開發戰略背景下,西部地區的發展渠道得到拓寬,在經濟、政治騰飛的同時,各種新潮文化也在不斷沖擊西部傳統文化。體現在音樂領域內,西部傳統音樂主要是各少數民族音樂,類型相對單一,并且傳播渠道有限。而西部開放后,物質條件得到改善,尤其是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下,國內乃至國外的各類音樂形式都對西部人、尤其是西部年輕人產生了深刻影響。現代音響效果豐富多變,對聽眾感官刺激更加強烈,并且無論是節奏還是詞曲,都更加符合年輕人審美需求,導致西部傳統音樂競爭力更加薄弱,缺乏新一代的受眾群,西部傳統音樂發展根基不牢固,會導致西部傳統音樂逐漸流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產生不可挽回的損失。
傳統音樂大多具有鮮明的功能性,如在喪葬嫁娶等社會活動中,通常會應用大量傳統音樂元素,很多活動都無法脫離傳統音樂而獨立存在。而我國西部地區處于內陸,交通不便利,導致經濟發展長期落后,西部傳統音樂更加貼近自然,與社會活動與生活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而隨著西部地區城市化的高速發展,西部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習俗等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少數民族服飾漢化、建筑結構改變等,都體現出西部地區文化生態環境的轉變。西部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從傳統的集體性轉變為個體性,依托于集體性參與活動而衍生的傳統音樂缺乏獨立發展的根基,不僅掌握西部傳統音樂的藝人在逐漸減少,肯學習傳統音樂的年輕人也在逐漸減少,從而造成了西部傳統音樂流失的現狀。
為了最大限度保存現有的西部傳統音樂文化,可以通過建立音樂文化博物館等方式,進行集中儲存和管理,保證現有的各類傳統音樂類別能夠得到妥善的維護。可以搜集民間所使用的樂器,或與演奏音樂相關的服飾、樂譜、文物、影像資料、歷史文獻。通過西部傳統音樂文化展的形式,向社會宣傳,讓更多人了解西部傳統音樂文化,感受其中蘊含的獨特魅力。而針對瀕臨失傳的音樂形式,可以借助各種新媒體手段,對瀕危音樂進行記錄并長久儲存,便于對西部傳統音樂的儲存。
西部地區各類院校應重視與西部傳統音樂相結合,通過西部傳統音樂文化宣傳教育,開辦西部傳統音樂專業班等形式,培養西部學生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其對西部傳統音樂的了解及興趣程度,通過學院式教育培養更多西部傳統音樂人才。并鼓勵各類院校、城市、社區等開展傳統音樂節等活動,促進西部傳統音樂文化間交流,增強西部傳統音樂活力。
西部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形式相結合,能滿足新一代青年的審美需求,同時促進西部傳統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在現有音樂的基礎上創作更多具有西部風情的音樂作品。
西部傳統音樂是我國音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及西部文化生態環境的轉變,西部傳統音樂發展舉步維艱。因此,需要通過音樂文化博物館,將傳統音樂元素與教育文化事業相結合,尋求音樂形式的突破創新,才能尋求更好的發展之路,促進西部傳統音樂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