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傲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中國歌劇萌芽于20世紀20至30年代音樂家黎錦暉創作的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20世紀40年代,《秋子》等作品的出現,對中國歌劇創作的發展貢獻力量。1945年,歌劇《白毛女》的問世為后世的歌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70年代后逐漸產生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如:《傷逝》、《原野》、《蒼原》等。其中歌劇《蒼原》可以說是中國當代歌劇的翹楚。
1995年,遼寧歌劇院創作演出歌劇《蒼原》,編劇黃維若、馮柏銘以廣播劇《奔向太陽升起的地方》為創編原型。徐占海與劉暉教授共同作曲。曹其敬導演。
在17世紀初,由于沙俄帝國的強權擴張,失去領土的首領渥巴錫汗毅然帶領整個土爾扈特蒙古族近17萬人回歸中國故土。中途死傷無數,最終僅剩7萬余人回到中國故鄉天山。歌劇《蒼原》根據此事件,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與戲劇,譜寫出象征著著生命、愛情、自由的音樂。
1、文學特點。歌劇《蒼原》的編劇在情節上取于歷史事件土爾扈特人東歸歷程為主要線索進行故事情節發展,在這個整體的大故事中,主要人物關系,各個部落團體,這些所產生的戲劇沖突,給人以一種悲涼,凄美但不乏堅韌的情感,震撼觀眾的心靈。故事情節段落分明,層層推進,整體故事易被理解。
2、音樂特點。宣敘調、詠嘆調、合唱、重唱、是歌劇《蒼原》的主要音樂形式。音樂特點是史詩性,民族性,音樂性、戲劇性高度結合。俄羅斯小調、宗教音樂、天山音調與中國蒙古族民歌曲調我們都可從中品味。體會西洋與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相結合的魅力。大篇幅的合唱貫穿始終,表現出土爾扈特人的英雄氣質和他們回歸祖國的決心。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情感、層層推進。200多人的陣容呈現出一幅宏大的景象,民族大遷徙的壯麗景象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情感沖擊。
《情歌》是此部歌劇的女主人公代表性唱段也是女高音重點訓練曲目,共出現四次。每一次情感都各不相同。《情歌》是戲劇與聲樂相結合的優秀作品。
此首作品為單二部曲式,由前奏+A+間奏+B+尾聲而構成。此曲是以內蒙民歌《大青馬》為原型。說起內蒙民歌,我們能想到長調、短調等形式。由于內蒙古地域寬廣,所以它們形成了高亢悠揚的特點。情歌的第一段就能讓我們體會到置身于草原的感受。
A段是F徵調式、四四拍,以極富內心情感的慢板輕柔呈現,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三連音的運用,“阿妹阿妹有話對你說”此處運用三連音更加表現出女主人公娜仁高娃對愛人舍楞的愛與不舍。B段同主音轉換到F羽調式,八三拍,節奏悠揚而較快,與之前的舒緩的旋律形成對比。最后從“如果你是牧馬的人兒,我就化作悠長的牧歌…”達到一個高潮,是女主人公情緒的抒發點。結尾以“唱也唱不完的快樂”反復三次,慢慢減弱,給人一種深遠而稍帶凄涼的感覺。
1、民族聲樂在歌劇中演唱技巧分析
歌劇中的詠嘆調的演唱與我們平時演唱的歌曲不同,因為它有著不同的人物形象,所唱的是劇中人物的情感。在演唱技巧上,首先,《情歌》對于氣息的要求是很高的,氣息是歌唱的基礎,學會控制氣息對作品演唱有很重要的作用,其次,科學的發聲方法是民族聲樂演唱的重中之重。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劉輝教授曾提出“二十四字決”,這對于如何科學的進行民族聲樂的演唱,給出了教科書般的答案。劉輝教授強調演唱時建立腔體的重要性。只有在科學演唱方法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對作品更從容的演繹。但在歌劇中只有科學的演唱方法而沒有人物形象、情感的把握,這種表演是不精彩的。對于歌劇作品的演唱,我們應該將聲音與人物形象,人物情感、所處環境等等因素,相互結合,從而表演出最理想的人物形象。
2、《情歌》的演唱難點分析
(1)音域跨越大:開始處“送哥送到太陽升”這一句就有一個八度的變化,這對于演唱者無論是氣息還是發聲方法要求都是很高的,在演唱時,氣息平穩撐住,聲音力度不易過強、由弱漸強,到“叫聲遠行的人兒喲,阿妹阿妹有話對你說”是本段的一個高潮,強出抒發女主悲傷之情。
(2)情感變化大:第一段與第二段從旋律、節奏都不相同,這也表示情感轉變了。從“如果你是遼闊的草原,我就化作蜿蜒的小河”等一系列比擬句,表達了女主人公對愛人的忠貞不二的愛情。這段在演唱時要有力度,把八拍子強弱弱的力度表達出來,且唱大連線。結尾處是女主人公情感宣泄的頂點。“唱也唱不完的歡樂”重復三次,這三次在演唱、情感和聲音上都應該一次比一次激動與強烈,從而表達出女主人公對愛人的無盡的思念與悲傷之感。
(3)民族風格性強:這首作品全曲可以感受到蒙古族的音樂特點——節奏自由,裝飾音多而細膩,悠長、親切。注意民族風格與演唱技巧的結合。
歌劇《蒼原》在西洋歌劇的基礎上結合民族特色創作出一部驚世駭俗之作。對于中國歌劇藝術發展來說,它起到一個先行的作用,是中國歌劇藝術發展的奠基石,是中國民族歌劇史上具有自我特色的領軍作品。《情歌》更是其中優秀的代表之作,《情歌》的情感把握對于歌劇《蒼原》的整體情感基調起到一個催化劑的作用。歌劇《蒼原》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激蕩著人們的斗志,給當時乃至今日的人們賦予積極的生活態度與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