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近些年社會教育的發展愈來愈受到公眾注視,大學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主體,長期內經過體制改革和更新,為國家在應試教育之后提供了一批綜合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其中大學教育中重要的藝術模塊之一—音樂教育對于推動大學生感受藝術、熱愛藝術、減負減重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樹立文化自信的發展階段,社會文明不斷推動與發展,音樂這種藝術形式最能展現藝術的力量與智慧,在推動高等教育、社會文化建設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表述:“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藝術教育方面最為直接、重要的一種方式,培養大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能夠有效推動大學素質教育的發展,其作為學生接觸藝術的重要基礎課程,實踐性、創造性強,經過系統學習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感知力。
考研、工作的巨大壓力下,枯燥無味且繁重的學業嚴重阻礙大學生向綜合方面發展。而發展其他方面教育活動,既不能影響大學生原本學習活動的進行,又要最大程度上達到教育的效果,音樂教育作為最基礎的藝術教育,擁有不同特點的學生都能在音樂學習中獲取不同的藝術感知。同時,在歌唱、聆聽過程中培養青年的團隊協作能力、個人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真正提升大學生全面發展,推動個人綜合素質發展。
一個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由多方面構成,大學生作為國家的希望、民族的脊梁,在其中占據主要地位,構建一個優秀和諧的大學文化氛圍,對于構建一個良好和諧的社會文化氛圍,推動和諧社會不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且在當下我國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發展階段,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十分重要,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本文在上述內容中已經分析探究了培養大學生感知能力的重要性,在推動大學教育以及學生個人素質方面具有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那么既然大學音樂教育的存在不可忽視,如何才能有效提升青年的音樂感知能力呢?
專業教師對于課程教授具有重要作用,專業素質則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靈魂,教師專業知識的積累需要教師中間過程中的不斷學習,對待教學工作的嚴謹要求其加強對于專業素質的提升。一個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必然具有強烈的責任心,音樂教育的學習需要老師手把手來耐心指導,需要其日常不斷明確自我職責、不斷激發自己的工作激情,以更加高漲的熱情來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素質不同來具體安排,個人音色問題加上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的截然不同,導致教師在合唱學習過程中,要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其學習特點來進行專業指導,幫助其有效學習。先進的專業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將合唱還給學生,其需細心觀察學生的發展情況,因材施教,不能對待所有學生采取同一套教學方式。
音樂課堂的特點是要求學生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只有通過反復的聆聽、歌唱,才能真正理解透徹聲樂藝術、掌握歌唱技巧。熟能生巧,學生們在歌唱過程中才會自主思考相關內容,激發其音樂創造力、感知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主導工作,帶動學生主動學習,在實踐訓練過程中強化音樂知識。
對于音樂教育工作同樣需要相關部門來進行指導,專業的教育部門能夠在教學工作開展之前選拔出優秀的教師隊伍,對其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監督,保證其進行高質量的教授過程,在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下足功夫。同時,教育部門的監督也能防止教育資金被挪用現象的發生,保障正常學習過程能夠順利進行。
音樂教育工作也要扎根于教育資源,要想因材施教培養出具備較強音樂感知能力的學生,就要有效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對其進行有效處理。如教學設施、教育資金,要能夠合理規劃投入到真正的教學過程中去,尤其對于實踐性極強的歌唱訓練,教學資源顯得十分重要。
新課改的大力推行下,音樂教師要清楚教學的根本目標在于實際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鑒賞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要拋棄傳統的音樂課堂理論,轉向發展以聆聽訓練為主、歌唱訓練為輔的多形式教學模式。考察機制也不能局限于卷面考試,而要綜合歌唱能力、鑒賞能力進行多方位考察,真正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大學音樂教育的教學工作需要許多人為之共同努力,要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當下社會對于素質教育工作提出了越來越高標準的要求,這同時也無形中要求了教師隊伍自身素質的提升、政府部門的幫扶、教學體制的改革、教學資源的更新。大學音樂教育對青年影響十分重大,在今后的發展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仍然占據音樂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在面臨當下時代的要求,要及時進行合理有效的改革,繼續培養出全面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