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敏
(湖北民族大學科技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提升,各地區對于傳統民俗文化的保存和傳承研究越來越多,這不僅有利于我國的文化事業發展,對于挖掘傳統文化中存在的價值應用到如今社會中也有重要的推進意義,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而言,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不僅在模式上和新時期的音樂教育存在著很多的融合點,在實際體系中也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因此將這些理論和實踐內容引入到高校教學中,不僅有利于推進整體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對于學生吸引力而言也是重要的滿足,所以筆者試圖結合土家族音樂探討如何將其引入到高校的音樂教育中,進而為實際業務的開展打下理論基礎。
結合筆者的實際研究來看,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音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實際體系中最為重要的基礎部分,土家族民歌大部分都是土家族勞動、生活中逐步演唱和積累下來的,其內容豐富、旋律多樣,大體以自由和灑脫為主要的模式。歌聲悲壯豪邁,又優美動聽也極具吸引力[1],歌詞大體都通俗易懂、生動有趣、情感質樸、愛憎分明,這也是土家族民歌的重要特色。除此之外,新時期很多改編的土家族民歌,詞句雅俗共賞,既具有詩歌性,又充滿生活哲理,群眾認可度非常高。
結合筆者的實際研究來看,土家族民歌大體上可以分為勞動號子、山歌、風俗歌等模式,在勞動號子中主要指的是土家族群眾在勞作時與外界溝通所唱的歌曲,語氣上大部分都是很急促的,節奏快、律動規整,大體上都是結合唱和喊的模式來表演的。在高校音樂理論教學中,對于勞動號子的教學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對于民歌的教學來講,將土家族音樂中的勞動號子演唱方式引入到實際的理論教學中,可以作為重要的參考。比如在土家族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勞動號子歌曲莫過于《拖木號子》,在節奏上是以三聲號子為主要的特色,節奏上相對平穩,但節奏感很高,是由三句不同曲調構成的簡單歌唱模式,由一個人領唱,其余人進行合唱,在領唱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勞動的指揮,所唱的內容大體上都是對勞動所作的描述,因此重復性和規律性是勞動號子的重要特色所在,因此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就可以結合這類模式探究[2]。
而在實際的山歌中,大體上都是土家族群眾在上山砍柴、田間勞作、坡上放牧、路上休息時,為了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或向他人傳遞感情所唱出的歌曲,內容上都是很質樸、很善良的,比如著名的土家族山歌《弟弟,你到哪里去?》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實際的歌唱中大體上是以情歌、盤歌、勞動歌為主要的歌唱對象,因此在高校音樂教育研究中可以結合著情歌、盤歌、勞動歌來對少數民族的音樂體系做出分類,以此為基礎來開展相關的研究,而在結構研究上也可以以土家族音樂為代表,結合七言、五言模式探索。
除了民歌頗具特色之外,對于我國少數民族而言,能歌善舞是他們的主要特色之一,因此在土家族音樂和高校音樂理論教學結合中對土家族民族音樂模式下的歌舞作出相關的研究,也有利于對土家族音樂做更好地了解。
土家族的歌舞音樂主要以擺手舞、茅古斯舞為主要的模式,其中擺手舞主要是土家族在實際表演中展示出的一類,以手部舞動和腳步舞動結合的舞蹈,大部分都是和各類祭祀活動相關的,由宗族的樂師或法師來做指引,場面上十分壯觀和震撼人心,表演者最少有幾百人,最多則有上萬人。由此可以看出,舞蹈在土家族音樂中的重要作用,對于高校音樂的理論學習而言,也需要結合這些舞蹈的特征開展相關的研究。比如在節奏上土家族音樂就很注重和舞蹈的結合,即使是新時期的相關作品,也為舞蹈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對于高校音樂理論探索而言,特別是在民歌學習和相關研究中需要注意和舞蹈的結合,這有利于研究者深入地去體會民族音樂的發展以及實際理論的探索。
以土家族音樂伴奏下的毛古斯舞為例,在語言文字內容上,就頗具少數民族的特征,這對于高校音樂教學而言是重要的輔助點所在。結合少數民族文字的學習來開展相關的研究,不僅有利于提升相關研究者的個人綜合素質,對于了解少數民族的整體特點,具有重要意義。而在聲腔曲式特點的研究上,對于音樂理論學習者而言,應當注意少數民族的特征,比如在聲調上的變換以及高腔聲調上的高亢和低揚之間的結合,特別是在勞動號子和毛古斯舞這類頗具少數民族特點的音樂形式的研究中,需要結合節奏的變換來了解他們的情緒,以此為依據去思考其旋律特征以及音樂與實際生活的結合點。
除此之外,對于舞蹈動作的研究而言,應當結合著少數民族的實際發展來開展相關的研究,比如在毛古斯舞中涉及到的單擺、雙擺和來回擺動,就是高校音樂理論教學的重要突破點,結合這些特點可以幫助研究者更好地去體會土家族民族音樂中的節奏變換,以及和實際感情的結合。
整體來看,對于我國音樂教學事業發展而言,引入各類少數民族音樂的模式和體系,不僅有利于學習者更好地去體會和掌握相關的教學內容,對于實際的音樂事業發展和傳統民族繼承發揚而言,具有重要的助力作用,因此應當結合實際的教學,開展相關學科的結合研究,為高校教學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