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東洋
(廣東省湛江第一中學,廣東 湛江 524038)
音樂鑒賞是指對音樂作品的感受、理解、體驗、鑒賞等活動。音樂作品與客觀事物有著明顯的區別。音樂作品存在于人們的思維中,是人類精神生活的結晶,一旦脫離了人類,很難充分體現出音樂作品應有的價值。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能夠增進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就高中生來說,音樂能夠緩解繁重學業帶來的壓力,使身心得以放松,從而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為此,作為高中音樂教師,我們應注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究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和方式改進音樂教學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人文藝術修養,使音樂教學綻放出全新的光彩。
情境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經常會用到的一種教學方法。音樂曲子中飽含著創作者一定的思想情感,然而它不像繪畫、寫作、雕塑那般能夠直接、直觀地表達出來,而是以獨有的音色、旋律、節奏作為表現方式將其呈現出來。并且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個性,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學策略,使學生可以感受到音樂創造的魅力,進而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抽象性是其特征,學生只有身處一定的情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才能充分體會出來。為此,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積極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學生對抽象音樂作品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例如,以《牧歌》這首歌的教學活動為例,在課堂上,為了使學生體會到歌曲中所傳達的意境,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展示草原風光的視頻,一時間,生機勃勃、壯闊無比、田野相接的草原全景圖生動、形象地展示在了學生面前,在民歌朗誦的配樂下,學生仿佛置身于遼闊的大草原中。學生都饒有興致地觀看著,感受著藍天、白云、綠草、羊群與春光明媚的自然風景融為一體的美好畫面,我也趁機為學生播放了《牧歌》的獨唱讓學生欣賞,從中感受歌曲開闊的意境和明朗的風格,想象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如此,通過運用多媒體為學生營造直觀的教學情境,使抽象的音樂作品變得直觀、生動,學生從中能夠結合自身的想象品味音樂作品,加深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實現的,這離不開學生對音樂作品日積月累的賞析和品鑒。長此以往,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便能于無形之中得到提升。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往往經過較長時間的流行和傳唱,因而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熟悉,學生聽到旋律后便能跟著輕聲哼唱起來。鑒于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欣賞優秀文化作品入手,通過反復聆聽、背唱感知這些作品的旋律、節奏、表現力等,從而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
例如,以《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類故事性較強的音樂作品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它的創作背景及詳細的故事內容,使學生了解創作者的創作意圖,以及作品想要傳達的情感,進而結合旋律、節奏、曲調等讓學生進行賞析,從而在相應情感體驗的促進下,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對《二泉映月》這類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作品來說,作品本身的曲調就具有鮮明的特色,旋律也十分優美,學生一聽便能被吸引住,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這首名曲的內涵來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欣賞音樂作品;對《藍色多瑙河圓舞曲》這類描寫自然風光的音樂作品來說,教師應以相關的自然風光為背景向學生講解作品,并結合圓舞曲的特點向學生介紹作品的節奏、旋律等。如此,通過引導學生鑒賞優秀音樂作品,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對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藝術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有音樂、舞蹈、雕塑、美術等,它們都是對美的事物的表達,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為此,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藝術之間的連接作用,加強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聯系,使抽象的音樂藝術以其他的藝術形式直觀地顯示出來,從而便于學生理解和認知,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例如,以《非洲贊歌》為例,它是即興演唱的非洲民間歌曲,具有傳統非洲音樂的特點,即節奏鮮明、強烈,音樂與舞蹈緊密結合?;谶@一點,教師可以根據這首曲目編排相應的非洲舞蹈,讓學生在歌舞中感受非洲音樂帶來的熱鬧氛圍,在培養學生肢體動作與音樂節奏協調力的同時,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如此,便將音樂與舞蹈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根據藝術的共通性加深對音樂作品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全面提升。
總之,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強化。作為高中音樂教師,我們應從培養學生興趣出發,通過多種渠道來感受音樂作品的存在方式,增強聽眾的情感共鳴,提高聽眾的審美情操,在音樂作品中感受情感的流露與滲透,真正實現情感與音樂作品的完美融合于滲透,將音樂推向可持續發展的長遠之路,充分發揮出音樂的價值,使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音樂鑒賞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