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瑜


【摘?要】目的:觀察中風后尿失禁治療中益腎通督針法所具有的應用效果。方法:將選取的104例研究對象(醫院2019.01~2020.05收治中風后尿失禁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成對照組(常規康復治療)與觀察組(常規康復治療+益腎通督針法),對兩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與比較。結果: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96.15%)、治療滿意度(94.23%)、癥狀消失時間(6.21±2.48)分、尿失禁程度評分(1.74±0.51)分、不良事件發生率(0.00%)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的80.00%、76.92%、(10.35±2.66)分、(2.31±0.42)分、11.54%(P<0.05)。結論:在中風后尿失禁治療中,益腎通督針法的科學運用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促進患者癥狀改善、身體健康恢復,讓患者對治療更滿意。
【關鍵詞】益腎通督針法;中風;尿失禁;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R197.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2-0109-01
中風后尿失禁是中風常見并發癥,患病率約為32%~79%,中風治療出院后發生率約為25%[1]。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尿意強烈、尿液無法控制自行溢出,是增加患者治療痛苦,導致患者并發尿路感染、皮膚損傷、皮膚壓瘡等并發癥的關鍵因素,對患者生活質量、身心健康影響較大。目前關于中風后尿失禁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但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多數治療方法已經取得確切療效。益腎通督針法則是典型代表,在通督調神、益腎固泉等中風病針刺治療理論指導下,通過針刺穴位形式調節元神、補益腎精、疏通經絡、充盈腎氣,達到中風后尿失禁治療效果[2]。以下是對益腎通督針法應用效果研究的具體報道,以供參考。
1?資料及方法
1.1?資料?從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中風后尿失禁患者中,按照納入標準(中風后尿失禁確診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病歷資料保存完整患者)與排除標準(嚴重營養不良患者;無法正常溝通與交流患者;合并前列腺增生、惡性腫瘤、血液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患者)選取104例進行研究。按照入院前后順序結合治療方式差異分組后,對照組52例,男性26例,女性26例,年齡44~78(61.35±4.25)歲,病程7~120(58.68±9.36)d,尿失禁嚴重程度評分5~10(7.31±1.44)分;觀察組52例,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齡44~79(61.42±4.31)歲,病程6~122(58.71±9.47)d,尿失禁嚴重程度評分5~10(7.29±1.24)分。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相差不大(P>0.05)。
1.2?方法?對照組:為患者行常規康復治療,如盆底肌康復訓練、定時飲水排尿、排尿功能手法按摩、心理治療等。
觀察組:在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為患者行益腎通督針法治療。即以腎俞穴、百會穴、神庭穴、風府穴、命門穴、上星穴等為主穴,以關元穴、太溪穴、中極穴等為輔穴進行針刺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取仰臥位,穴位常規消毒后,用0.3mm×4mm毫針,沿頭皮快速捏轉進針,通常百會穴、腎俞穴、命門穴、太溪穴等行補法,神庭穴、上星穴、關元穴、中極穴等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左右,行針2~10min,捻轉行針180~200次/min,每周治療5次,一療程兩周。如患者存在肺脾氣虛問題,可加脾俞穴、足三里穴、肺俞穴。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以及治療滿意度、癥狀消失時間、尿失禁程度評分、不良反應發生率等治療效果評價其他指標進行觀察與統計。
1.4?療效判定?參照《中風病診斷標準》、《急迫性尿失禁尿動力學診斷標準》中的相關規定進行療效判定:(1)顯效:臨床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尿失禁程度評分減少超過90%(2)有效:臨床癥狀與體征明顯好轉,尿失禁程度評分減少超過50%(3)無效:病情無變化或加重。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用(均數±標準差s)、數(n)、百分率(%)等表示數據,用t或檢驗比較,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治療效果其他指標比較 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其他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中風后尿失禁屬于中風常見并發癥。現代醫學研究認為,中風患者在受腦梗死、腦出血等多因素影響后腦干受損,無法對排尿中樞產生抑制作用,導致患者排尿自控能力下降或喪失,出現尿失禁。尿失禁現象發生后,患者容易產生焦慮、恐慌、羞愧、無助、悲觀等不良情緒。在負面情緒刺激下,容易增加中風患者其它并發癥發生概率,提高臨床治療難度,降低臨床治療效果。與此同時,中風患者普遍存在運動障礙、語言障礙,尿失禁處理與治療不及時,容易增加患者尿路感染、皮膚感染幾率,皮膚損傷的產生會加劇患者痛苦,促進負面情緒產生,形成惡性循環。可見,尿失禁對患者心身健康損害較大,是降低中風患者預后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對腦中風患病概率的不斷上升,加強中風后尿失禁治療研究顯示意義顯著。目前,關于中風后尿失禁治療尚無特異性方法。但隨著人們對中風、尿失禁認知水平的不斷提升,提出眾多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其中,中醫療法經多數臨床實踐研究取得良好成效。本研究則從中醫治療角度出發,就益腎通督針法治療效果進行了觀察與分析。
在中醫領域,中風后尿失禁屬“遺尿”、“小便不禁”范疇,認為病機在于髓海功能損傷、神不導氣、腎其不足、膀胱不藏、下元不固,故在治療上主張醒神開竅、滋肝補腎、益氣固本、疏通經脈、調和氣血。由《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篇第六十》可知,督脈是奇經八脈之一,上絡于腦、下絡于腎,與五臟六腑相聯絡,對全身陽經脈氣具有統領、督促作用,屬“陽脈之海”。針刺督脈可達到開竅醒神、通經舒絡、益氣和血、補腎固精等功效,滿足中風后尿失禁治療要求。與此同時,現代神經學研究指出:排尿功能與上運動神經支配存在密切關系。上神經運動神經發生病變后,逼尿肌反射亢進,出現尿頻、尿急癥狀或尿道外括約肌功能失調,出現無抑制性松弛現象,引發尿失禁。骶尾部排尿中樞副交感神經髓核對逼尿肌運動運動神經支配起著重要作用。腎俞穴屬于足太陽膀胱經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未知,在穴位及其附件存在交感神經纖維,按摩或針刺腎俞穴能夠促進尿道內括約肌收縮,進行尿失禁治療。一項以60例中風后尿失禁患者為例的研究中,通過對比分析盆底肌訓練法(對照組)與腎俞穴護理法(護理組)臨床效果。發現護理組臨床治療有效率達到了86.67%,明顯高于護理組的60.00%。
本次研究則以益腎通督調神思想為指導,在中風后尿失禁治療中引入益腎通督針法。即以腎俞穴、百會穴、神庭穴、風府穴、命門穴、上星穴等為主穴,以關元穴、太溪穴、中極穴等為輔穴,并遵循中醫辨證施治原則,隨癥加減脾俞穴、足三里穴、肺俞穴等穴位。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癥狀消失時間、尿失禁嚴重程度評分、不良事件發生率、患者治療滿意度等指標均好于對照組。與鄭娜[1]、楊福霞[2]等學者研究結果存在相似性。證明益腎通督針法對中風后尿失禁療效提升存在積極影響。究其原因:腎俞穴、百會穴、神庭穴等穴位在針刺過程中,能夠強化或抑制神經興奮,促進逼尿肌、尿道外括約肌等肌力恢復,調節膀胱排尿功能,從而改善中風后尿失禁臨床癥狀,促進患者健康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消除尿失禁對其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不利影響,實現不良事件有效預防。
總而言之,中風后尿失禁治療中益腎通督針法具有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值得再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鄭娜,丁晶,吳江瑩,等.益腎通督針法治療中風后尿失禁40例療效觀察[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20,35(08):178-181.
[2] 楊福霞.楊卓欣教授“調任通督”針法理論在中風病中的應用[J].世界中醫藥,2020,15(15):2308-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