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婧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觀音山音樂學校,福建 廈門 361001)
口風琴兼具吹管和鍵盤樂器的優勢,方便拿在手上用短管或是放在桌上用長管吹奏。口風琴能演奏二十四個大小調的樂曲,甚至是帶有變化音的樂曲。老師們可以結合口風琴的鍵盤直觀地講解樂理知識。此外,口風琴的鍵盤與鋼琴鍵盤較為接近,能演奏單音、音程與和弦。口風琴的演奏方式也多種多樣,能參與獨奏、合奏、重奏、齊奏、伴奏等。①
“校本課程”源于美、英等國家,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而我國多年以來則一直施行統一的課標、教學大綱及課程設置。依據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的要求:除開設國家課標要求的課程外,學校本身也應當開發一些有特色的課程。校本課程的研發作為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十分重要。
《音樂新課標》指出:器樂教學對于提高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提升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所在學校為一所九年一貫制的音樂特色學校,“提升學生音樂文化素養,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是學校永恒的追求。學校正在踐行“改善課程結構、推動特色校本課程研發,發揚學生個性”的改革道路。經過深思熟慮后,學校決定開發口風琴校本課程來推動學生對藝術的進一步探索。通常,樂器進課堂一般選用音色清脆、易學簡單、方便攜帶、價格便宜、適合群體教學的樂器。而口風琴正好物美價廉,攜帶輕便,吹奏簡單輕松,與鋼琴鍵盤構造接近,并具有固定音高。其音色優美,音域較廣,轉調方便。演奏口風琴又有助于提高視唱、合唱水平,促進學生審美、自我表現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口風琴在筆者所在的學校作為學具引入音樂課堂,成為了器樂教學中的主力軍。開設口風琴校本課程作為音樂課堂延伸,不僅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同時也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藝術實踐中。
音樂要素是音樂學習中最基礎的元素,主要包含:音色、旋律、節奏、速度、力度、和聲、調式等。通常在音樂質檢、會考等考題中對音樂要素的考查主要囊括音色、力度、節奏、節拍以及識譜等方面。而這些音樂要素若借助于樂器諸如口風琴的教學,勢必起到助推的作用。此外,口風琴的學習對學生音樂素養如視唱音準、審美性、表現及合作能力等的提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②
傳統的歌唱課中,教師的口傳心授方式枯燥而且效果欠佳。而口風琴具有固定音高的優勢,使學生在聽覺上更加直觀。借助于口風琴指法的練習,學生能更好的區別不同的音高。音準與音高屬于音樂基礎知識,而音樂基礎知識又是音樂中考、會考中音樂素養的重要考察項目。借助口風琴的學習讓孩子們養成聆聽的好習慣,演奏的同時直觀的聆聽音符,嘗試先吹后唱或先唱后吹,在循序漸進地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讓耳朵記憶音高,在此過程中音準水平能得到大幅度提升,有利于音樂基本知識的穩固。目前,筆者所任教的班級經過考察后發現,對口風琴學習掌握較好的班級,其歌唱的音準明顯高于口風琴學習程度較弱的班級。
視唱是將耳朵所聽到的旋律轉化為內心聽覺的實踐過程。在實際教學中,做到視唱教學寓教于樂實屬不易。如果嘗試把視唱教學與口風琴教學進行融合,將會活躍課堂氛圍,提升教學效果。學生在學習口風琴的時候借助鍵盤的位置和不同的指法能清晰地感受到樂譜音高的變化,同時能把握樂曲中不同節奏的差異。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多樣的合作方式讓視唱學習更加生動。可以將全班同學分成兩組,一組參與口風琴旋律的吹奏,另一組則張嘴視唱同樣的旋律。通過口風琴的吹奏讓學生更加熟悉旋律,提升了音準不佳的孩子們的自信心,為之后視唱準確度的提高起了鋪墊作用。通過口風琴,同學們輕松地掌握了基礎樂理知識,提升了視唱水準,為音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④
音樂新課標重視對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在初中階段,學生性格、情緒容易不穩定。通過貫徹“風過無痕,潤物無聲”為理念的指導思想,在學習口風琴的過程中有效地提升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表現和創造力,塑造學生良好的性格,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對音樂的審美力,并培養其相互合作的能力。⑤
“資源不應該只集中在少數孩子身上”。筆者所在的學校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為來廈務工隨遷子女,由于受環境的影響和家里經濟條件的限制,大多數學生沒有機會在校外學習樂器。而學校校本口風琴課程的開設則給予孩子們廣闊的學習空間,讓他們能有機會接觸到樂器的學習。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通過音樂課上老師的指導,每一位學生在每學期期末都能完整地吹奏兩至三首樂曲。有的同學則有效地結合老師課上的教學方法,嘗試課后自學其他自己喜愛的歌曲。學校每年跨年的時候會定期舉辦“喜迎元旦,暨班班有琴聲”的口風琴比賽,比賽以年段為單位進行,各班通過比賽培養了競爭意識。同學們不僅能完成口風琴的演奏,同時也學會了如何與同學們進行合作,體驗了多樣的演奏方式⑥,增強了班級凝聚力,掀起了學習音樂的熱潮。⑦
2018年秋季,福建教育廳發布《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突出素質教育核心理念。意見中將包含音樂、美術在內的十三門科目均列入中考范疇。新中考可能從2018級新初一啟動,即2021年迎來新中考。⑧
筆者在知網搜索中發現,與“音樂中考”相關的文章僅5篇。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撰寫一篇,2018年撰寫兩篇。其中期刊4篇,碩博論文0篇,會議0篇,報紙1篇,外文文獻0篇。與“校本口風琴”相關的文章共計75篇,其中期刊21篇,碩博論文47篇,會議2篇,報紙5篇,外文文獻0篇。與“音樂學考”、“初中音樂學業水平測試”及“福建省新中考”相關的文章均為0篇。由此可見,許多前輩們已經在研發校本課程的道路上先行,他們中有許多在器樂校本課程方面的探究已有所突破。前輩們取得的前期成果給筆者提供了寶貴的理論經驗,但器樂進課堂與“音樂中考”相融合的觀點鮮有人研究。
口風琴校本課程的研發受眾面廣,也是提升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為孩子們提供了施展個性和才華的舞臺,讓孩子們體會合作所帶來的精彩,提升孩子們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筆者所在學校已經連續兩年踐行口風琴校本課程,在全校一至八年級均已開設口風琴課,學生們人手購買一臺口風琴進行學習演奏,結合學校小初銜接的優勢,形成合理、規范的教學模式,不再額外增加學生的學業壓力,從而更加有效地提升音樂學習效率,讓孩子們更加從容地應對“音樂新中考”。
中考音樂測試并非選拔考試,也不是招收音樂特長生,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音樂基本素質考試。我們應杜絕音樂中考的應試教育,避免用“考”代“育”,不要讓音樂學習變的有壓力。提升廣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并非一朝一夕能做到。⑨對此,筆者對校本課程“口風琴”融合音樂“新中考”有幾點設想:
它是中考音樂的考察主要內容之一。老師們可以圍繞樂理基礎知識展開訓練。借助于口風琴學習,學生能形象逼真、圖文并茂地掌握五線譜識譜、調號、拍號以及節奏等樂理知識。
音樂課程實施以及課堂時間結構的合理分配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口風琴的效率,因此音樂課程的整合及安排極其重要。口風琴的演奏學習與音樂課程內容密不可分,學習口風琴會涉及常規音樂知識如視唱、樂理、演奏知識等。⑩因此,我校小學部和初中部音樂課程分別采用“10+30”、“15+30”模式,這種模式指的是一節音樂課中,用半小時左右的時間上常規音樂課,用10或是15分鐘左右的時間來學習口風琴,從而延展音樂課堂。
參照學校實際情況,將口風琴校本課程落到實處。根據我校學生小學低段、中段、高段、初中四個學段的年齡特征,借鑒器樂進音樂課堂標準,撰寫適合不同學段的口風琴校本教材。音樂老師與班主任們人手一本,音樂老師和班主任是實踐口風琴音樂特色教育的直接負責人。音樂老師除了擔當音樂課上口風琴的教學工作外,每學期定期為班主任集中培訓六至八次。班主任則結合音樂老師錄制的口風琴教學視頻,利用課間30分鐘下班級進行輔導,配合音樂老師定期對本班口風琴學習情況進行檢測和評價。
學校德育處、藝術組舉辦豐富多樣、色彩紛呈的活動,為孩子們創造一些競技、表演的平臺。?開辟口風琴第二課堂、“學海觀音,琴聲飛揚”口風琴社團,甚至可以設置導優和有待提高班,將熱愛口風琴的學生們召集起來,推動孩子們的口風琴演奏技藝更上一臺階。?口風琴第二課堂和口風琴社團以學生的學習體驗為主,推動教學方式的改革,促進口風琴課程建設的校本化與特色化。在五月藝術節、校慶等文藝匯演中,盡可能地推送精彩的口風琴節目為校園增添琴聲雅韻,為學校藝術發展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希望通過校本課程“口風琴”與音樂“新中考”有效、適宜的融合,改變對音樂“中考”的傳統認識。讓同行們重視音樂教學的改革及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改善以往的教學策略,形成合理、規范的教學模式,在不增加學生的學業壓力下更加有效地提升音樂學習效率。讓改革音樂課程的腳步在音樂中考的推動下快速前進。
注釋:
① 張陶然.小學器樂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以口風琴校本課程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16.
② 印瀅斐.口風琴教學與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探究黃[J].黃河之聲,2017,19:55.
③ 蔣筱蕓.借助口風琴教學提高學生音樂素質探究[J].學科教學與成才研究,2018,01:83.
④ 趙珅珅.口風琴教學對發展學生綜合音樂素養的獨特功能[J].新教育,2015,05:90.
⑤ 同④
⑥ 同①
⑦ 曾彥.琴韻怡情 曲風養德—口風琴特色敎學的實跌與研究[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5,05:20-23.
⑧ 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教育廳關于印發福建省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
⑨ 田苗.對音樂納入中考的幾點看法[J].藝術評鑒,2018,22:129-130.
⑩ 倪敏.以“青韻.口風琴”校本課程為例談課程整合實施[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5,12:11-12.
? 陳元.基于中考背景下的初中音樂教學策略談[J].好家長,2018, 91:170.
? 倡世鳳.中考音樂教改之我見[J].音樂時空,2015,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