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苑 云南藝術學院
中國的“現代舞”隨著舞蹈時代的步步推進而形成。中國舞者的身體條件、形體素質和肢體特性都有別于西方舞者,所以現代舞在中國的演變和發展,可謂舉步維艱,但卻更具獨特性和潛力。筆者始終相信,只要堅守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和藝術風格,終有一天能在國際舞蹈藝術的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筆者總結了中國現代舞的四個“特性”。
啞劇是指不用語言,憑借形體動作和表情表達劇情的戲劇形式。最初大多運用在默劇、舞臺劇、話劇等戲劇舞臺上。隨著藝術的多樣化和多元化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呈現視覺表達的藝術具有相通特性,在形式上可以互相借鑒。所以,“啞劇”的表現形式逐漸出現于現代舞作品中。
但有一點要明確,舞蹈都要經受首要考驗——動作性。“啞劇”雖可以不加美化和修飾,直接搬入舞蹈作品中,但必須是精短巧妙的存在或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不然不僅會導致舞蹈藝術與戲劇藝術的界限模糊,還會讓舞蹈藝術過于拖沓,弄巧成拙地使整個作品失去原有的可觀性和審美感。作為感官強烈的視覺性肢體藝術——舞蹈,必須強調“美感”,必須呈現出一種依靠豐富的身體語言表達鮮明情感和具有可觀的視覺性審美藝術。
舞臺藝術的本質是通過人的肢體去表達,而在舞蹈中,這種表達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情緒的宣泄,第二種是人物形象的刻畫。第一種通常注重內心或精神層面較為抽象的意識流,即“虛”。換言之,舞蹈強調表達自身對于周遭環境和心境狀態的傾訴境,而非以“人物”出發表達與“人物”有關聯的線索或情感關系。在現代舞中以人物本體為焦點,塑造出人物形象,表現人的生存狀態及性格特性。舞蹈人物形象的塑造除了“動作性”外,不同的形態和情境也能產生不同特點的動作風格,而這些風格特征恰恰就是某類人物形象總結概括的標志。因此,只有將人物形象化、具體化的塑造與動作性的本體有機結合,才能賦予現代舞人物多樣的形象,讓觀眾自己去審視、體會和思考其中的深意。
情感的傳遞是支撐整個舞蹈主基調的巨大能量,能量的釋放能夠激發作品的情感特質,而特質的體現能明顯地讓觀眾產生共鳴。因為情感在舞蹈中是最淺層和最基礎的表現,同時呈現出現代舞有別于其他類型舞種的特性。就目前而言,現代舞在中國的舞蹈理論體系中尚不成熟和完善,還沒有被系統化的理論結構去框架限定。現代舞的范疇很廣范,暫時沒有限定,只要不符合其他種類的舞蹈,并能用身體表達呈現的,都可以寬泛地說是現代舞;也正是由于這種自由的表達和情感的傳播,符合現代舞思想基調的主題,從而產生了現代舞的現代“意識”。
由此可見,意識形態的產生在現代舞中的體現非常重要。如果說“情感”是淺層的,那么它們一旦轉化為“意識”成分,則在舞蹈中變得持久而深刻。因此,意識是對生命存在的思考,這讓舞蹈作品的主題得以升華。
在戲劇戲曲藝術中,“時空結構”是一種常見的傳統表現手法,它用模擬生活動作引導觀眾想象來達到轉換時空的效果。時空的轉換是揭示人物心理的一種超現實反映,如常用的方式有幻覺、想象、回憶等。不同的人物規定于不同的時空中,卻在同一個時間里,表現的是不同于真實反映和思維邏輯的畫面。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用另一個時空展現人物的內心或思想,是一種與本意相違的外化。而這個時空的結構,在王玫老師的舞劇《雷和雨》中可以清晰地得到驗證。其中,在表達“我愛你”含義的群舞中做出了兩個空間,一個是周沖的現實層面的空間,另一個是四鳳的內心層面的空間。在“四”個人物出現了三次的舞段中,出現了兩個想象空間的人物,這里虛幻的表現手法與真實中的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虛虛實實、幻影隱現,使整個作品的氛圍和基調更鮮明,人物形象和內心更豐厚和立體。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明確地看出中國的現代舞是擁有獨特的藝術屬性和未來前景的,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研究,不斷探索。所以,相關工作者不應放棄中國特色的繼承性和傳統性,不能拋棄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和藝術風格,讓我們攜手繼續研發中國現代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