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向梅 大連藝術學院
2017年4月27 日聯合國將中國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寫入會議日程。由此,關于怎樣培養專業人才的問題,引發了我們深刻的思考。隨著知識周期更新的加快,教師僅僅把“授業”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培養并提高創新能力,不斷地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將基礎的傳統知識和媒體媒介資源等加以整合,不斷驅動創新。
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不斷地將理論遷移到實踐教學應用當中更為重要。傳統的模式經驗的累積,都為我們“授業”提供了豐厚的專業儲備資源。隨著知識周期更新的加快,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要具備將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加快總結提升的能力,將基礎的、傳統的知識儲備資源加以整合,并推陳出新,不斷驅動創新驅動。
首先,教師要做到課堂教學與當下創業信息相結合,增強教師創業教育和指導就業能力。教師應該積極參加實踐教學的學術交流,學習業內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管理經驗,參與業內的資格評選活動,如市、省級的“工藝美術大師”評選,以吸引工藝美術行業中實踐經驗豐富的資深專業設計人才,充實專業師資隊伍,成為業務精湛、實踐創新并重的教師隊伍。例如,教師可以邀請簽約名師進校指導、教授專家進校講座,或者走出去進行市場調研、田野調查,以及參與行業內的資格評選,這些都是與專業理論實踐教學互為鏈接補充、互相融合的“活態化”的創新整合。
其次,教師對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應進行多方位、模塊式的培養,因材施教,發揮學生主觀個體的能動性,因勢利導,培養其創業創新能力。
工藝美術創新創業要建立在對傳統的尊重之上,但也不是對傳統的盲從,而是在傳統的活態化傳承之上的創新。教師應以扎實的傳統理論基礎,來應對創業創新的千變萬化,以傳統理論為依據進行“活態化”學習整合創新。工藝美術只有不斷在傳統之上優化升級,賦予設計符合時代和民生的實際意義,才能被受眾認可,擁有工藝美術品的消費市場。
網絡化的碎片文化傳播形式以迅捷的速度輻射到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同樣波及了大眾的消費品層次。因此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隨著“作業”變“產品”“產品”變“商品”教學模式而不斷發生改變,要求我們的課程內容要與市場的需求相結合,教學內容要與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相契和,教學體系的構建要與產業對人才的需求相接軌。
隨著當下流行媒體對人們視覺的影響,人們的審美觀及習俗不斷地被“全球化”的媒介媒體所沖擊,大量直接的流行風格也成為教師教學為依托的資料,教師應對其有所篩選,加以優化整合,即保護、傳承、學習傳統,又需走在時尚的前沿,創新意識。
2018年3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中發言:“現在我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居民消費加快升級,創新進入活躍期,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不僅沒有出路,還會錯失良機。”我們應當抓住創新活躍期這個“良機”,將學生的專業學習深入到社會實踐的市場環境中去,對于教育主體的學生應進行多方位、模塊式鏈接的培養,因材施教,發揮學生主觀個體的能動性,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以市場營銷的動態為契機,把握創新實踐點,研發新商品,時刻與市場接軌,做到教學中的作品進入實訓實踐商品化的模式。
(2)以市場受眾時尚流行審美心理為設計定位,研發新商品。工藝品的設計無不帶有傳統的特色和時代審美的標記,這對市場的商品設計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工藝品的消費群體固然龐大,但新生代的消費需求也隨著數字化時代媒介的廣泛影響而日漸增加,這對商品化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新勢在必行,否則難以滿足現代時尚審美受眾的需求。
(3)平中求奇,標新立異,創業創新的定位。隨著市場受眾消費人群的更替與不斷遞增,新生代的消費群體的市場需求也隨之增長,只有抓住時尚的創新點,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工藝美術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教育模式的“活態化”規劃與管理,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有力提高創業創新實踐教學的效率,提高教學實效,體現創業創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