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婧 肇慶學院音樂學院
無論采用哪種古箏集體課教學模式,都要緊跟高校教育的發展步伐以及古箏藝術的發展趨勢。隨著古箏集體課教學在高校的推廣,高校古箏教師將要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筆者結合長期的高校古箏集體課教學經驗,梳理了可行的、有效的教學模式,總結了古箏集體課教學模式的階段性探索成果,以期實現更加優質的教學質量。
目前古箏教育社會普及的狀況還算樂觀,根據調查顯示:目前大約有上千萬人學習古箏,這個數據是根據各個古箏廠賣出的琴數及各大考級機構的考級人數的調查而產生的。其中少年兒童占多半,這既體現了古箏藝術教育發展的蓬勃生機,同時也反映了古箏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社會急需古箏教師的迫切性。通過調查發現,業余學習古箏者大多在琴行或者古箏培訓機構學習,有的中小學及幼兒園也開設了古箏學習班。在國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設中,這么多人學習民族樂器之瑰寶——古箏”,對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而當前社會上的藝術培訓機構既面臨師資缺乏、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尤其在古箏基礎教學的思想理念、教學方法和文化傳承等方面仍存在諸多需要改進的問題。要想滿足社會需要,就要有大量的合格的古箏人才。因此,加強古箏師資培養是高等院校一項長期的、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教學目標,而在師資培養工作中,抓緊對古箏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的培養也是一項緊迫的任務[1]。
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早期的專業音樂院校就陸續開始設立了古箏專業,但當時沒有專業的古箏老師,是我國的古箏大師曹正先生將古箏專業引進高等學府。他聘請了民間藝人進入高等學府教授古箏,但當時學古箏的學生不是以古箏專業考進音樂院校的,而是院校領導動員其他專業的學生改學古箏。現在,我國高校古箏專業教育的現狀在規模上已有了階段性的提高,除全國各大音樂學院之外,普通綜合類大學也開設了古箏專業,隨著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古箏專業教育除本科教育外,還完善了研究生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高校古箏專業教育的深化更推動了古箏藝術的全面發展。
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中,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專業方向,但基本上以鋼琴、聲樂為主,其中古箏作為一門選修課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為何目前高等院校音樂專業的學生熱衷于選修古箏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1)古箏音色優美動聽、表現力十分豐富,所以深受學生喜愛,很多學生愿意選修古箏。另外古箏從古至今一直是文人墨客喜歡的樂器,喻之為“仁智之器”“眾樂之師”,很多學生第一次聽到古箏的音色就喜歡上了。(2)古箏相對其他樂器而言,入門比較簡單,因為是五聲音階排序所以彈奏的聲音非常和諧優美,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也是較多學生選修古箏的原因之一。
但是,高校古箏專業教育所存最大的問題是: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學生演奏技巧的發展而忽略教學法的學習,從而導致了學生只會彈曲子而不懂得怎樣教學的嚴重后果。而且古箏專業畢業生中普遍存在理論水平偏低、文化底蘊不足、民族音樂風格掌握不好、即興編配和創作能力不強等現象。
古箏發展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各地民間箏樂的發展與當地的人文環境因素有著緊密的聯系,如河南箏曲來源于民間的說唱藝術及戲曲板頭曲,客家箏樂同樣也受到漢調器樂合奏的影響。大部分箏樂是吸收和借鑒民間歌謠曲調發展而形成的樂曲,其本身就屬于中國傳統民間地方性音樂。因此,高校古箏專業的學生也應該加強對傳統箏曲及理論的學習。高校古箏專業教育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蘊,以民間音樂為養分,貫徹新的教學理念,真正將古箏的演奏技術和文化修養相結合,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制定適合全國高校統一使用的專業教材,從而規范教學方法,進一步研究和完善古箏教學。
現階段,高校古箏專業教學的優勢與弊端并存,如何保留長處、彌補不足,推動古箏藝術的繁榮發展,成為高校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促使他們不斷地反思教學,發現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從而不斷改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2]。
目前,高校開設古箏課的主要是音樂學院的民樂系(也是表演系),上課形式是精英式的一對一教學,所培養的學生都是注重舞臺表演,教師沒有從教學法及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去培養社會需要的古箏教學人才。目前,中國九大音樂學院每年的招生人數有限,遠遠達不到社會的需求,而且師范院校的古箏專業招收的學生大多是通過各省的音樂聯考進入高校的,上課形式大部分采用的是一對一或一對三的教學模式,不論是音樂學院還是師范院校古箏專職老師都數量不多,這種情況下培養的學生還是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因此,筆者認為在高校開設古箏集體課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高校師資不足的問題。
高校古箏集體課的模式一般面對的是選修學生,選修課在大學里的課時安排一般為一周一次,總時長為一學年。因為選修古箏的學生大多數為零基礎,那么學生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想把一樣樂器學好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建議課程設置的選修課學習兩個學年,并通過集體課的教學模式增加課時(集體課可以連上二節,而單人課只有一節課)。
眾所周知,從學習效率、教學質量等方面來看,學習氛圍、學習環境的選擇十分關鍵。集體課教學方式即是通過課程設計同時安排多名學生、多臺古箏進行教學。選擇集體課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擴大教學規模,增加學時,同時也能培養出更多古箏方面的人才。古箏集體課教學方式往往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除了要提升自身演奏技術水平外,還要根據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因材施教,設置科學的課程環節,避免教學過程中出現學生彈奏參差不齊、水平相差太大等現象,所以為了營造一個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學習環境,老師要多鼓勵進度慢的學生,放大優點,縮小缺點。老師的熱情鼓勵會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這樣才能讓學生情緒高漲,樂于學習。
筆者在星海音樂學院任教時,從2006年至今累積教授專業及選修學生上千人左右,集體課大概15至20人甚至30人一個班,上課效果及課堂氣氛非常好,互動性又強,而選修古箏的學生最多時達到130多人,但這只是筆者長期從事古箏教學的一點經驗而已,目前高校古箏集體課教學的模式處在探索階段,沒有形成固定模式。
根據筆者多年教學實踐總結以下幾點建議:(1)高校學生的古箏選修課學時由一年變成兩年。(2)集體課的學生人數可以十到二十個人、甚至三四十人為一個教學班。(3)可以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講解彈奏方法及手型時通過投影把上課的內容放映在屏幕上,這樣學生無論坐在任何位置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師所教的彈奏技巧。(4)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對古箏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對古箏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以及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等因素,有針對性地進行集體學習,個別輔導學困生,爭取不讓任何學生跟不上進度。(5)通過分組教學的形式,讓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學習交流,取長補短,并讓優秀學生幫助進度慢的學生,這樣既提高了優秀學生的自信心、責任感,也可以鼓勵古箏基礎較差的學生同步前進,培養高校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強化古箏教學效果。(6)教師在開始教授學生彈奏基礎時就要提示學生注意教學法,明確告訴學生學習古箏的目的性:今后走向社會是要做一個合格的古箏教師而不是一個演奏家,所以從學習古箏的開始就要學習教學方法,一定要掌握教師所講的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學重點、難點,事實證明選修古箏的學生在走向社會后,許多人成為教學一線的古箏老師。
為了能夠為古箏教學課程活動開展創造良好基礎環境,教師在集體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提高教學力度,采用多樣、靈活的方式,確保可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3]。此外,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一邊演奏、一邊傾聽,或者分組進行演奏和傾聽,對學生的聽覺及審美能力、審美意識進行全面提升。從目前古箏發展狀況來看,傳統的古箏教學模式已經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古箏集體課已經成為高校教師值得探索研究的工作內容。因此,古箏教師在教會學生彈奏的同時更要為學生創造更多登臺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在舞臺上、在很多人面前去演奏,以此鍛煉自己提高彈奏水平和增強心理素質。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去一些培訓機構學習聽課或者進行輔助性的教學,為以后走向社會成為一名合格的古箏老師積累一點經驗。總之,高校的古箏集體教學模式應該隨著時代及音樂藝術的發展有更多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