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茜 青海省文化藝術職業學校
民族舞是民族文化和情感的結晶,舞蹈所展現的不僅是技巧,還有對民族的獨特感情。學習民族舞的舞者不僅需要對民族進行深入的了解,還需要對民族賦予豐富的情感,這樣在觀眾面前所呈現的舞蹈才具有感染力,否則就是行尸走肉,毫無靈魂。所以,在民族舞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傳授舞蹈技巧外,還需教會學生如何在動作中表達情感。
民族舞是各民族人民在生活、勞作過程中創作出來的,是民族觀念、信仰和情感的表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背景。通過民族舞,我們可以了解到各民族之間不同的生活習慣、傳統習俗等。民族舞具有獨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民族舞表現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我國共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體系,并且十分具有當地特色,它能夠表現出民族特色,如藏族舞蹈,能夠體現辛勤勞作的品質;傣族孔雀舞,就是因傣族與孔雀長期接觸,通過模仿孔雀所創作出來的舞蹈,每個動作都是民族文化的表現。
第二,多種方式結合。民族舞時常與當地特有的樂器相伴,并且多以唱跳結合的形式進行。這與民族的風俗習慣有很大的關系,過去人們在聚會或者大型節日的時候,為了表達快樂會進行歌舞表演,有的人伴奏,有的人邊唱邊跳,民族舞就由此而生。例如,維吾爾族舞蹈,有鼓手在一旁打節拍;朝鮮族長鼓舞,更是舞者借助擊鼓發聲,鼓舞結合,運用多種形式表達情感的典范。每個民族的器樂也獨具民族特色,舞者將聲和動作相結合,能舞出不一樣的藝術。
第三,具有情節。單純的舞蹈所表達的內容有限,許多設計者會通過民族文化故事來編舞,以故事為主線,通過舞蹈動作表達其跌宕起伏的情節,提升舞蹈的吸引力。
第四,自娛自樂的表達。民族舞所追求的就是自由,享受快樂,仿佛隨時隨地都能翩翩起舞,這就是民族舞的特點之一。
民族舞的情感表達如同該民族人民的性格,例如,蒙古族舞蹈就表現出蒙古人民的豪放、瀟灑;東北秧歌就表現出東北人的高亢、熱情。舞蹈的情感表達不僅是由動作來體現,還可以借助道具來體現,如陜北秧歌中的紅綢帶、馬頭琴、手鼓等,這些樂器不僅外觀具有民族特色,所演奏的音調也獨具一格。
我國共有56個民族,民族舞種類多樣,在學習民族舞時,許多學生認為每個舞蹈都要了解,都要會,而教學機構在教學中也是敷衍了事,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針對性,讓學生只是掌握各種舞蹈的基本動作,沒有帶領他們深入鉆研,這樣學生學習到的舞蹈只有其形,未有其魂。學生廣泛涉獵,卻沒有一項精通。
民族舞教學不僅是讓學生練習舞蹈動作,還要讓他們了解這些動作背后賦予的意義,這些動作是怎么創作出來的,怎樣表達才能舞出靈魂,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深入學習舞蹈民族知識,并對學生進行民族知識的普及。
舞蹈有靈魂才能震撼觀眾,而舞者通過舞姿表達情感才能讓舞蹈具有靈魂。隨著人們對藝術的追求不斷提升,越來越多人開始學舞蹈,對舞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那些沒有靈魂的舞蹈就會被淘汰。現階段我國民族舞教學十分缺乏情感表達,因而導致學生在舞蹈中不知如何表達情感。
舞蹈就是肢體語言,作為舞者,我們在肢體的表達上要靈活、協調,對不同類型、風格的舞蹈要有不一樣的力度,而如何把握舞蹈動作表現力就成了關鍵。民族舞每個動作都具有民族特色,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如果沒有邏輯,沒有概念,自然無法表達出舞蹈的韻味。例如,蒙古族舞蹈需要昂首挺胸,腳呈大八字狀,手仿佛持鞭揮動著。這就要求學生將自己帶入情境中,真實地進行揮鞭,動作幅度把握到位,才能更好地表達出策馬奔騰的感覺。
舞蹈沒有情感的融入就是機械運動,毫無美感和靈魂。民族舞的一舉一動都代表了人民真實的情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舞蹈教師自身要先表達出對舞蹈藝術的熱愛,在示范的時候每個動作都融入情感,讓學生受到感染,并發自內心的釋放出對舞蹈的熱情和喜愛。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加強學生對舞蹈背景的了解,還可以讓學生借舞蹈抒發內心的感受,將舞蹈變成一種解壓方式。
總之,在民族舞的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舞蹈背景知識和民族文化,讓學生感受到民族舞的特色,從內心認同舞蹈,并且將內在的情感融入肢體形態中,最終使其舞出能夠感動觀眾、震撼觀眾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