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精神經濟逐漸成為新經濟增長點的新時代,揚州剪紙業作為文化產業的一支生力軍,要破解發展中諸如產業化程度不高、創新乏力、開放程度不高等發展難題,在新時代經濟發展中一枝獨秀,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發展理念為精神引領,實施科學發展,才能使揚州剪紙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關鍵詞】精神經濟;揚州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理念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識碼】A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李向明1999年在出版的《精神經濟》一書中指出:“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的興起,物質財富呈現基本飽和和相對過剩狀態,精神產品生產和再生產的規模將不斷擴大并吸引更多的資源向其集中,以精神產品生產為龍頭的新興產業正在逐步成為新的經濟生長點,人類面臨一個新的時代——精神經濟時代。”[1]在精神經濟逐漸成為新經濟增長點的新時代,揚州剪紙業作為文化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目前仍存在著產業化程度不高、創新乏力、開放程度不高等諸多問題。如何抓住新時代精神經濟發展新機遇,需要從理念轉變入手,遵循市場規律,破解發展難題,實現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要解決好揚州剪紙產業的發展問題,最重要的是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本文根據揚州剪紙產業發展實際,擇取其中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四大發展理念,并以此為精神指引,厘清揚州剪紙產業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以期使揚州剪紙產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良性發展。
一、以“創新”發展理念引領揚州剪紙產業的發展方向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是國策”“抓創新就是抓發展”。揚州剪紙要贏得未來,必須貫徹落實“抓創新就是抓發展”的創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以創新引領發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揚州剪紙,其傳承的基本內涵是剪紙的技藝及其文化。活化的文化遺產最好的傳承保護就是著力打造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市場生存空間。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剪紙文化遺產的傳承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保護外,更要借助于市場機制,激發競爭的內生動力,促進剪紙文化的傳播。市場競爭的制勝法寶之一就是創新,促進精神經濟下的剪紙業發展,創新同樣是引領發展的不二法門。
(一)揚州剪紙要走融合創新之路
古代揚州剪紙體現了高度的實用性,比如剪鞋花、剪花樣、剪花燈、剪紙品都是應日常生活所需而生,實用性第一,觀賞性第二。而現在的剪紙,大多是為了觀賞性,實用性功能已退居其次。剪紙要傳承發展,光靠過去的老面孔已經很難贏得市場、滿足消費者需求。揚州剪紙在傳承發展中需既保留原有的技法和韻味,又能能夠贏得不同消費群體的青睞,“融合創新”才是可取之道。
揚州剪紙在融合創新方面,選擇與旅游產品的有效融合,是大有可為的。目前已有融合創新的成功嘗試,但總體看新品較少,亟待形成規模。例如,在題材方面的融合創新,揚州剪紙過去的題材一般選擇本地著名的旅游景點如瘦西湖、大明寺、個園等,或者揚州八怪,但年復一年,就會失去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近些年,揚州剪紙在題材上不斷推陳出新,融合新元素創作新品,如揚州剪紙博物館在揚州2500年城慶時推出了西門遺址剪紙、盧紹緒鹽商住宅剪紙、崔致遠紀念堂剪紙等富有地方文化的新剪紙產品,廣受好評。但這類新品較少,亟待挖掘和創新開發。[2]揚州剪紙在題材上融合創新,也有學者提出了貼近時代、引入流行元素,比如融合最新的影視動漫人物、道具、場景、流行音樂、網絡用語等題材元素創新設計旅游產品,這不失為一種值得探索嘗試的新路子。在融合創新上,筆者認為不能一味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融合創新需要有個度,也就是不能丟棄揚州剪紙的本真,即技藝的特色和風格的特色,如果融合創新后的剪紙品最后失去本真而成了四不像的東西,那就背離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初衷。所以,在題材的融合創新上,筆者贊同戴昕的觀點:“應盡可能立足于本地文化,擇取如孝道文化、愛情文化,以及極具揚州特色的飲食文化、沐浴文化、戲曲文化、鹽商文化、園林文化、美女文化、宗教文化等以增強文化寓意。”[3]作為精神經濟的剪紙產業,創新設計必須始終緊扣精神元素,提高作品文化含金量,才能使剪紙作品真正依靠獨特的文化內涵以獲取消費者青睞,從而創造市場價值。
(二)要重視剪紙材料和裝裱方面的創新
揚州剪紙的材料一般使用纖維紙張。在材料使用上,筆者認為不必唯紙是從,搞一刀切。剪紙也可以用絹布等其他材料,古代剪勝就多用絹帛材料。現在旅游市場大多是紙品剪紙,由于紙張脆薄、不易攜帶,不太為游客所看好,所以面向旅游市場的剪紙品,可以選擇不易破損的材料進行設計創作,或者對剪紙品進行適當的裝裱包裝,使其便于攜帶和收藏。
過去,剪紙品不太注重裝裱,現在市場上能見到裝裱的剪紙品越來越多了,尤其是剪紙傳承人的好作品大多經裝裱售賣,這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剪紙品的外觀品味。但目前裝裱形式單一粗糙,有待進一步開拓創新。
(三)剪紙創新除了政策支持外,最關鍵是人才
揚州剪紙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工藝大師薈萃,人才優勢明顯。除了老一代剪紙大師張永康外,還有翁文、張慕莉、熊崇榮、李烈烽等一批剪紙人才。目前,揚州剪紙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傳承到了第七代。第六代傳人張秀芳是張永康的侄女,現年76歲,張慕莉是張永壽的女兒,現在也已經58歲了。第七代傳人4位中有3位是80后,如今是30多歲,正是年富力強的中堅力量。盡管如此,作為揚州剪紙,如果要走產業化發展之路,還需要一大批能夠形成生產能力的剪紙專業人才。目前基本的生產能力捉襟見肘,亟待加強年輕傳承人的培育和孵化。由于剪紙人才除了需要相當的技藝外,還有具有創意和設計能力,這就要對已有的從業人員進行專門培訓,開辦學習班,舉辦研修班,邀請大師名師進行授課指導,同時加強民間藝術交流,提高其理論修養和技術創作技巧,才能使揚州剪紙后繼有人,興旺昌盛。
創新人才培育,除了必要的數量和質量保障外,還要建立人才合理使用的體制機制,包括:出臺鼓勵和吸引剪紙專業人員進行剪紙作品的研發的政策機制;建立剪紙產業創新基地;重視剪紙品的知識產權保護,保護專業人員的原創積極性;完善政策機制,積極推動揚州剪紙產業知識產權作價入股等。激勵導向偏于智慧、知識和情感的生產力,使之成為剪紙這一新興產業逐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促進就業,帶動關聯產業的共同發展。
二、以“協調”發展理念促進揚州剪紙產業的有序競爭
“協調”發展主要是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和黨組織的協調組織作用,統籌兼顧,解決剪紙業發展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問題。政府可以在制定政策法規、保護產權、稅收與工商管理政策給與保護性傾斜、設立保護基金;還可以發揮宣傳功能,促進和引導消費。尤其是應牽頭成立剪紙行業協會,利用獨特的調控職能,加強對行業的協調組織和市場指導,促進剪紙產業市場的有序競爭和產業鏈的形成。
在行業協會方面,廣州的做法值得借鑒。廣州市通過成立剪紙協會來協調組織和規范剪紙業。廣州于1998年8月成立廣州剪紙協會,宗旨是建立和培養剪紙業技術團隊,繼承傳播和發展剪紙藝術,提供研究交流平臺,開發拓展剪紙藝術市場。剪紙協會初始加盟的單位有月榮剪紙藝術社和月榮剪紙藝術培訓學校。目前藝術社有高級技工300多人,產品包括了精品剪紙、花鳥剪紙、吉祥剪紙、仕女剪紙、民俗剪紙、春節剪紙等十幾大類,銷往全國各地及歐美、港澳等地,成為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剪紙加工生產基地。
河北張家口蔚縣的民間剪紙是通過縣委縣政府和剪紙行業協會兩套機構來進行調控管理的。蔚縣縣委縣政府將剪紙作為一項富民強縣的文化產業加以重點發展。全縣擁有25家剪紙企業,2001年也成立了剪紙行業協會,作為剪紙藝術的管理服務機構,協調和規范剪紙行業的市場行為,加強對剪紙產品的質量管理,有意識地保護剪紙藝術的精品,促進剪紙藝術與時代相結合,推動了剪紙業的快速發展,使剪紙產業一躍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撐。
除了政府統籌協調外,黨組織在扶持和協調剪紙藝術產業化方面也起著關鍵作用。吉林省公主嶺八屋鎮黨支部成立剪紙藝術傳承培訓班,建立滿族剪紙培訓基地,特邀八屋鎮剪紙藝術名人孫麗榮擔任校長,剪紙藝術協會會員趙光旭擔任培訓教師,培訓班免費培訓當地的村民,村民經過培訓掌握了一般的剪紙技藝,一方面形成了生產能力,傳承了剪紙藝術,另一方面農民也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上述案例說明,政府和黨組織協力推動剪紙藝術產業化,不僅可以解決組織協調問題,還能在精神經濟的發展中牢牢把握意識形態主動權,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這些成功的經驗值得揚州剪紙業學習借鑒。
揚州剪紙目前雖有揚州工藝美術協會作依托,但這只是文聯系統下的一個藝人協會,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性質的行業協會,無法承擔起組織、咨詢、指導剪紙產業發展的職能。揚州剪紙作為一個國家級非遺品牌,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加之揚州剪紙藝人多、品種多,應該單獨成立剪紙產業協會組織,把相關藝人和公司組織起來形成聯盟,強化產業化運行和管理,促進剪紙產品的品牌建設,才能提高其市場競爭能力。
三、用“綠色”發展理念推動揚州剪紙產業健康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是總書記多次反復強調的發展理念。2018年4月10日,總書記在海南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并發表題為《開放共創繁榮創新引領未來》的主旨演講時說:“面向未來,我們要敬畏自然、珍愛地球,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藍天碧海、綠水青山。”[4]綠色發展關系列剪紙產業在內的每個產業、每個個體、每個政府部門和每個家庭。推動低碳經濟,綠色發展,人人有責。
過去,我們總以為剪紙業屬于無煙工業,屬于綠色產業,成本低,投資少,價值高。剪紙產業基本不需要大型加工設備,不要大資金投入,只要一柄剪、幾把刀、幾疊紙,加點顏料即可,主要依靠藝術含金量,文化含金量,創意含金量,創造高附加值。與其他許多產業比,剪紙業幾乎是無能耗、無污染,的確屬于綠色產業。但這并不等于說剪紙業的發展不需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
但剪紙產業同樣需要走綠色發展之路。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綠色發展主要包括節能減排及污染治理。對剪紙業而言,主要是突出綠色理念和內涵,身體力行,節能減排,推動低碳經濟。剪紙業用剪紙品作為載體,應肩負起綠色環保宣傳責任。剪紙品作為大眾產品,重要的文化信息的載體,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個載體,舉辦以綠色環保為主題的剪紙作品展示活動,把綠色環保元素植入剪紙品,宣傳綠色環保理念,這樣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公共宣傳作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揚州剪紙,還可以利用剪紙藝術大師的社會聲望,把青山綠水作為創作對象,展示家鄉的環境美綠色美,這樣也可以促進宣傳效果的極大提升。
揚州剪紙業要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在其生產環節中貫徹節能減排理念。剪紙在其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紙張,科學設計、節省用紙,充分利用邊角料,就能減少紙張的使用。剪紙材料的選擇不能盲目創新,比如因為紙張容易破損,就都選用塑料紙品替代,這不利于環保。揚州剪紙業應當根據客觀需要進行科學設計,按照剪紙的用途合理選用紙張。如果是年節用于張貼、營造節日氛圍的剪紙品,可以選用一般的普通紙,不需要考慮其耐用性。如果剪紙品作為收藏用,就需要選好一點的紙張。如果作為頭飾等裝飾性剪紙,則可選擇布帛,還可以把一些廢舊紙品用來做剪紙材料進行創作。總之,揚州剪紙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不能忘了社會效益,必須把綠色環保理念貫穿始終。
四、用“開放”發展理念促進揚州剪紙走出去
總書記指出:“實踐證明, 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4]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走上了快車道,開放發展理念使我們贏得了40年的高速增長,也為我們未來發展指明了新方向。揚州剪紙業的發展,在當前中國正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跨越、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進程中,拓展“門外”發展空間,實施“走出去”戰略,把揚州剪紙輸出國門、走向世界,乃當務之急。
揚州剪紙走出國門舉辦展覽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剪紙大師熊崇榮2012年攜600幅作品赴南非展出,2014年攜700幅剪紙作品法國巴黎展出,作品包括《佛教百像圖》《神話故事》《三國人物》《敦煌舞伎》《清明上河圖》《臉譜》《盆景》《百龍圖》《百馬圖》等。2013年,揚州張派剪紙第六代傳人、省工藝美術大師張慕莉作為揚州剪紙代表參加在美國舉辦的“感知江蘇”活動。2015年,張震梅赴意大利參加“感知江蘇”的文化交流活動,共帶去8套剪紙作品,并在現場展示揚州剪紙技藝。通過成功展示,讓揚州剪紙走出了揚州,走向了世界,讓世界各地更多了解和喜歡揚州剪紙。目前,揚州剪紙已有1000多個品種,雖然銷售至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然而銷售方式主要依靠展銷,作為外貿旅游工藝品銷售,而且多限于幾位著名剪紙大師作品,尚未形成規模效益。
以網絡營銷為核心,實施開放式營銷是揚州剪紙走出去的重要途徑。2014年,揚州虹橋坊開設了揚州剪紙成果展示館,游客可以體驗揚州剪紙大師的現場表演,可以互動交流,可以學習欣賞揚州剪紙歷史,也可以買到剪紙產品,這是很富時代感的營銷創意。但我們在淘寶等國內知名營銷網站上所能搜索到的揚州剪紙售賣品卻很少,淘寶網上還沒有揚州剪紙專賣店,尚未真正形成暢通的成熟的網絡銷售渠道,同時這也說明剪紙的產業化程度還不夠高。所以,揚州剪紙要擴大市場,需要拓展銷售渠道,充分利用網絡營銷平臺,打造開放式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借助于現有發達的物流,這樣就可以把揚州剪紙銷往全國各地、全球各地,形成多元化立體式的產業鏈發展格局。
總之,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是揚州剪紙在精神經濟下實施科學發展的最重要精神指引。揚州剪紙作為特定的精神產品,必須貫徹落實好總書記的發展理念。同時,要把落腳點放在產品的品牌建設上,全力實施“揚州剪紙”品牌提升戰略。在精神經濟時代,產品的無形資產比產品本身更有市場意義。用科學發展理念打造揚州剪紙產業,塑造良好的揚州剪紙品牌,凝練品牌的文化內涵,強化品牌宣傳,用品牌來帶動和促進剪紙產業的健康發展,這樣才能使揚州剪紙在高度開放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李向民.精神經濟[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2]何娟.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剪紙與旅游產品融合創新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21).
[3]戴昕.揚州剪紙旅游紀念品市場創新發展探討[J].江蘇商論,2012(1).
[4]習近平.開放共創繁榮創新引領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1-04.
作者簡介:尹星,南京藝術學院2012級美術學碩士,現為江蘇開放大學教育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中國非遺文化美術類傳承與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開放大學“十三五”校級科研規劃課題(項目編號:16SSW-Y-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