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姘婷
摘要:在企業融資中,銀行借款是企業間接融資的主要方式,其能夠有效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滿足企業發展需求。然而,過度的舉債經營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融資風險,并且容易導致企業陷入財務危機。基于此,本文從銀行融資和企業借貸融資,兩者風險產生因素方面進行分析,并且對企業融資風險轉嫁的博弈情況進行深入探討解析,希望為相關財務管理人員提供些許建議。
關鍵詞:企業;融資風險;銀行借款
一、企業融資風險
(一)銀行融資風險
銀行融資以信貸業務為主,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銀行面臨著較大的業務風險,下面從信貸業務雙方的角度分析風險成因:
1.企業違約行為。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增加了稅前利潤的不確定性,降低了企業到期償還債務的能力,迫使企業可能產生信貸違約行為;
2.銀行自身風險管理弱化。銀行只對企業進行信用評級,尚未建立起對債務人和債務項目進行評級體系,加之銀行缺乏對貸款企業的持續監控,以及應對中小企業的風險管理策略,使得銀行面臨著本息回收風險;
3.企業信用等級過于偏低,存在違約行為。當前,我國社會信用制度不完善,中小企業不守信用的現象較為嚴重,加之市場對不守信行為的懲罰力度偏低,所以促使部分中小企業選擇惡意逃避債務。
(二)企業借貸融資風險
從企業的運營角度分析,造成企業借貸融資風險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采用過度舉債經營模式。當企業負債總額占資金總額比重過高時,因負債產生的利息費用支出也會隨之增加,降低了企業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使企業面臨著借款到期無法償還本息的風險,易陷入資不抵債的困境;二是負債利息率過高。企業融資風險的高低直接受融資成本的影響,如果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需要支付銀行過高的貸款利息費用,則會大幅度削減企業的利潤空間,降低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當融資邊際收益小于邊際成本時,會給企業帶來資金周轉困難,導致企業陷入虧損狀態,增大企業破產風險;三是負債期限結構不合理。企業管理者的財務知識匱乏,風險管理意識薄弱,在制定融資方案時存在著盲目性,沒有根據實際業務需要以及企業盈利目標確定銀行貸款的期限。部分企業經常將高利息成本的短期貸款應用于投資回收期較長的大規模投資項目中,嚴重降低了企業的資金周轉能力。同時,長期借款業務的限制性條件較多,加之融資速度較慢,融資成本相對較高,易使企業錯過最佳的投資時機,給企業帶來機會成本損失。
二、融資風險轉嫁博弈分析
(一)博弈的主體
1.目標定位。從企業角度來看,企業融資的目標定位在于通過融資獲取發展資金,提高企業總體收益,當企業融資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時,則會選擇銀行借款;對于銀行而言,銀行信貸業務的目標是將貸款風險降至最低,并獲取最大化的利潤,即風險最小化、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定位。
2.策略定位。在銀行信貸業務中,基于博弈主體之間的目標定位差異,使雙方在策略上也存在著一定差異,進而產生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對于企業而言,企業掌握更多有關投資項目和企業經營狀況的信息,甚至可能為了獲取貸款而故意隱藏不利信息或制造虛假信息。在企業獲得貸款之后,企業管理層可能基于某些原因不履行借款合同中的相關約定,擅自改變借款用途,未能做到按期償還本息,將風險轉嫁給銀行;對于銀行而言,銀行為了降低不良資產,強化信貸業務的風險管控,對企業加大審核力度,尤其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提出了諸多限制性條件,使中小企業面臨著融資難的困境。與此同時,銀行為了實現信貸業務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將貸款向大型企業傾斜,導致銀行信貸結構失衡。
(二)對征信體系以及擔保機制進行完善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我國要積極推進征信體系和擔保機制的法制化建設,對其單獨立法,并根據征信與擔保現狀完善現行《信用業管理條例》中的相關條款。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規范企業信用信息采集、整理、使用、共享、保護等內容,降低企業違約風險和失信風險,使市場主體和監管主體依法執行監管權力,促進信貸業務健康發展。
2.建設征信數據庫。我國各地方的工商、財政、稅務、質檢、司法等部門應聯合建設征信系統,將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等機構的信用評級系統對接到征信系統中。政府職能部門與金融機構要形成信用監管合力,在系統中實時共享企業的信用信息,倒逼企業誠信經營,按照信貸合同如期償還本息,從而保障信貸雙方的合理權益,降低信貸風險。
3.制定失信聯合懲戒制度。政府應建立起企業信用檔案,根據企業信用狀況落實相應的制度措施。對于誠信企業,政府可在融資授信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引導銀行適當放寬對誠信企業的限制條件和授信額度;對于出現長期拖欠債務行為的企業,應及時對外披露企業的信用不良記錄,各大金融機構也要將其列入黑名單,不再向其提供信貸業務,同時還要凍結企業責任人的銀行賬戶資金,增強失信懲罰力度。
(三)豐富融資道路渠道
1.保理業務融資。企業為擴大產品銷售量,穩定市場占有份額,常采用購銷方式達成交易事項。此時,企業可向銀行提出保理申請,由擔保機構評定買方企業的信用等級和信用額度,企業再將相關資料提交給銀行,待銀行審核之后,由銀行向企業支付部分預付款,使企業能夠從大額的賒銷業務中回收部分資金用于緩解融資壓力。
2.商業貼票融資。企業可采用商業貼票的方式進行短期融資,解決企業短期內的資金壓力。如,企業可根據銀行的授信額度,將銷售貨物獲取的商業承兌匯報向銀行貼現,利用貼現利率與短期借款利率之間的差價,降低融資的利息支出。如果企業長期以賒銷業務為主,造成應收賬款比重過高,則企業可將應收賬款作為抵押物,從銀行獲取借款資金。
3.銀行承兌匯票融資。當企業采購金額較大的物資時,如果企業遇到暫時性的資金周轉困難,無法在短期內支付貨款,則企業可向銀行申請辦理銀行承兌匯票,延緩向銷貨企業支付貨款,相當于企業取得短期融資資金。同時,企業可在銀行承兌匯票的承兌期期限內,根據企業資金周轉情況選擇最為有利的時機歸還資金。
4.商品訂單信貸融資。企業要提高信用等級,向銀行爭取更高的授信額度,并充分利用授信額度進行商品訂單信貸融資。如,當企業生產的主營商品滯銷時,可以向銀行質押部分商品,按照商品市場價值的70%獲取信貸資金;又如,企業在收到大額訂單時,可以將訂單作為質押物,向銀行申請貸款資金,待訂單完成并回款之后,再歸還借款。
(四)明確發展目標
1.明確完善治理結構的目標。企業要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推進企業經營管理步入規范化、制度化的運行軌道。企業要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將所有人員都納入內部控制中,徹底根除內部人控制現象。尤其在融資決策時,要嚴格執行決策程序,對融資方案進行可行性論證研究,避免出現盲目融資行為。
2.明確優化資產負債結構的目標。企業要確定最佳資本結構,設定資產負債率財務指標,盡量不要采用過度舉債經營模式,以免融資風險超出企業的承受能力。同時,企業還要合理確定長短期借款的比例,使資金具備一定的流動性,以確保企業能夠到期還本付息,保持良好的借貸信用。企業要明確發展目標,加強融資風險管理,以確保企業能夠從銀行獲得更多的信貸資金,滿足企業發展所需,為企業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提供資金保障。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企業要在融資過程中充分考慮不確定性因素,盡量降低或轉嫁銀行借款融資風險,并在銀行爭取最大的授信額度,有效利用授信額度進行融資,降低融資成本,確保企業始終具備良好的償債能力,使企業獲取最大化的稅后利潤。
參考文獻:
[1]佟孟華,張國建,欒玉格.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及其對影子銀行的風險溢出效應研究[J].投資研究,2018 (3):92-97.
[2]楊亞亞,宋云雁.中小企業貸款融資分析[J].納稅,2018 (1):104-105.
[3]張久波.中小企業銀行借貸常見問題及其處理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 (1):125-126.
[4]余忠.中小企業銀行融資方式創新分析[J].當代會計,2017 (10):142-143.
[5]龐顯.風險控制視角下的中小企業債務融資研究[J].中國商論,2017 (9):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