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玥 王晨
摘要:現代企業社會責任的思想形成于20世紀初期,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日益興起,為社會責任領域研究帶來了理論依據,二者呈現全面融合的趨勢。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外商投資的增加,CSR理念也逐漸影響著我國企業的經營與發展。因此,本文將通過文獻研究依次回答如下問題:什么是企業社會責任?怎么衡量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為什么要進行CSR戰略管理?這會給企業帶來什么樣的經濟后果?如何理解企業社會責任表現的融資效應?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債務融資;商業信用;銀行借款;企業聲譽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6-0370-01一、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思想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期的美國,美國學者Maurice Clark(1916)最早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思想,并提出發展“有責任感的經濟”。直到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出現,才使得有關社會責任的實證研究成果逐漸涌現。Igalens and Gond(2005)總結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表現的衡量方法主要是,聲譽指數法、基于年報的內容分析法、污染指數法、問卷調查法和專業機構評級法。除此之外,企業慈善法(李姝和謝曉嫣,2014)、污染指數法(Brown和Fryxell,1995)、社會貢獻率(陳玉清和馬麗麗,2005)以及每股社會貢獻值法(沈洪濤等,2011)也有一定的應用。
綜上所述,國內外不同學者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同之處,社會責任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利益相關者為基礎的社會責任概念,且是用公司是否滿足多重相關利益者的需要加以衡量的。
二、企業債務融資
企業債務融資來源主要包括:銀行借款、商業信用、企業債券、融資租賃等。在銀行信貸融資中,學者多關注信貸融資的影響因素,如企業稟賦(白俊和連立帥,2012)、產權性質(方軍雄,2007)、政治關聯(Zhou,2009;Bai et al,2010;李姝和謝曉嫣,2014)、銀行關聯fBooth and Dell,1999;劉浩等,2012;祝繼高等,2015)等。而在商業信用融資中,有關商業信用融資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多,比如議價能力(戴俊和屈遲文,2018)、社會責任(董淑蘭和劉浩,2017;張正勇和鄧博夫,2018)、審計意見(朱文莉和白俊雅,2018)等。近年來,不同商業信用模式所對應的使用成本也成為了研究熱點(呂先锫和王宏健,2015;馮麗艷等,2016)。龔楚英(2018)從過度投資視角補充了商業信用的經濟后果研究,研究發現,商業信用能夠抑制企業過度投資。同時,相比預收賬款,應付賬款對過度投資的抑制作用更強。
三、企業社會責任和債務融資
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信用融資研究。呂先锫和王宏健(2015)發現,企業披露社會責任報告顯著降低了預付賬款的支付數量,即增強了商業信用談判能力。董淑蘭和劉浩(2017)通過對國資委下屬上市公司2011-2015年間企業社會責任的考察,發現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水平與獲得的商業信用融資機會正相關。張正勇和鄧博夫(2018)從貨幣政策環境視角考察了CSR對商業信用的影響,研究發現,獲得較高履責評價的企業能獲得更多的商業信用融資,并且這一關系在貨幣政策由寬松期轉為緊縮期時依然成立。
已有企業社會責任與銀行信貸融資研究中,學者多是從某一單一維度出發,如環境表現(沈洪濤和馬正彪,2014)、慈善捐贈(李姝和謝曉嫣,2014;李維安等2015)、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何賢杰等,2012;鄭安怡等,2016;李志剛等,2016),考察其對銀行借款融資金額以及成本的影響。李維安等(2015)研究了我國2007-2010年1489家民營上市公司的慈善捐贈對債務融資的影響,結果表明,民營企業的慈善捐贈有助于企業獲得更多的長期借款。
四、文獻評述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我們有以下結論:1.從企業社會責任思想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可以看到,對于社會責任的內涵及定義已形成一致的看法,當前社會責任思想的理論基礎為利益相關者理論;2.圍繞企業社會責任和債務融資二者關系的研究領域已有一系列具有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的學術成果,但現有研究仍存在幾點不足之處,首先,目前研究多是考察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行為對債務融資的影響,尚缺少直接考察企業社會責任績效和債務融資二者關系的研究。其次,雖然已有研究證實了CSR相關活動的積極影響,但對其內在作用機理卻鮮少進行深入考察,深入分析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對債務融資的傳導路徑可以進一步豐富社會責任債務治理效應領域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