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中華民族在歷經千年的生產生活中遺留下來的文化積淀,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代表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在工業化時代,農耕文明產生的“非遺”面臨傳承和發展的困境,亟需推動“非遺”的“活態傳承”,才能確保其“生命力”,進而彰顯“文化強國”的厚重文化底蘊。基于此,本文探討了“文化強國”視角下非遺“活態傳承”的具體策略,以期能為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保駕護航。
【關鍵詞】文化強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策略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非遺”作為文化的一種存在方式和表現形態,代表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古代文明,通過先人將生產、生活、風俗等進行融合,創造出無數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不斷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一種無形的文化記憶。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是世界上“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達到39項。可見,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擁有著豐富而底蘊厚重的“非遺”資源。黨的十九大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并強調“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必須要把“非遺”的“活態傳承”放在重要位置,使“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走進大眾日常,保護其“原來的模樣”, 保留其原生狀態,最終為建設“文化強國”保駕護航。
一、非遺“活態傳承”的問題透視
“非遺”作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活態樣式”,是人民群眾在悠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傳承下來的文化成果,雖歷經千年文化流變,卻不失其文化本色,并演變為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記憶,成為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名片”。“非遺”不是文物,而是文化,不是凝固的,而是動態的、活態的、可變化的,在歷史演變中,“非遺”具有與時俱進的性質,隨著時間、歷史、自然環境等因素的變化而不斷創新。在當代,由于工業文明的滲入,“非遺”的功能和價值在“工業化”時空場域下“日漸式微”,面臨著活態傳承的危機,當代人對于“非遺”的理解和認同逐漸降低。亟需對“非遺”“活態傳承”問題進行梳理,以期為“非遺”“活態傳承”提供依據。具體而言,“非遺”“活態傳承”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非物質”屬性的淡化
“非物質”是“非遺”的根本屬性。從歷史的維度來看,“非遺”一直是以非物質形態作為存在方式,在傳承、創新和發展的過程中,“非遺”所強調的是技藝、經驗和精神的傳承,而非“物質化”傳承。[1]從“非遺”傳承的特點來看,屬于“活態流變”的一種方式。然而,在“工業文明”時空場域下,“工具理性”抬頭,“價值理性”被消解,導致“非遺”在“活態傳承”過程中遭遇“物化”的危險,其中,對“非遺”的物化包裝就是一種典型的表現,比如:一些旅游景區的“潑水節”“火把節”天天上演,使一些低俗元素滲入進來,使“非遺”“活態傳承”走向“商業化”,帶有濃重的“物化”藩籬和局限,不僅不利于“非遺”“活態傳承”,還使“非遺”沾染了“低俗” 的罵名,缺乏對“非遺”尊重的必要態度。
(二)“功利性”傳承的凸顯
“非遺”作為一種文化樣式,具有濃重的以文化人的禮樂功能,如京劇、昆曲、粵劇等,讓人們在生產之余獲得精神的滿足,是先人對于憂樂、生死、婚配、自然的敬畏與態度表達。從“非遺”的功能和價值來看,其對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但從其現實性來看,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文化性”,即文以化人,陶冶情操,提升人的文化品質。然而,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在保護“非遺”的過程中,“非遺”的文化品質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工具化利用,即如何利用“非遺”項目來實現經濟利益的增值。事實上,近年來,多地政府申請某一非遺項目,其根本動因不在于“非遺”保護抑或“活態傳承”,而是利益驅動,以“非遺”項目來推動城市經濟、旅游品牌的宣傳、增值。可見,當代“非遺”“活態傳承”具有濃重的“功利化”取向,使文化性被剝離,帶有異化色彩。
(三)“遺產性”價值的忽視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衰則國運衰。一個民族,不僅要知道自己往哪兒去,還應該知道自己從哪里來。“非遺”是先人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留給子孫后代的寶貴文化財富,雖經千年流變而不衰,且經世代相傳而創新,要求我們必須對“非遺”具有文化認同感,使這一文化遺產得到本真性的“活態傳承”。[2]然而,在多種因素作用下,“非遺”“活態傳承”面臨“人造成分”增加面“自然本真狀態”減少的尷尬,面臨“節慶性”增加面“日常性”減少的困境,面臨“官方性”熱捧而“民間性”淡化的困局。或者,任何事物都有產生、成長、延續、消亡的過程,在工業化時代,“非遺”消亡的進程可能會加快,但是,作為繼承文化遺產的子孫一代,是否應該為了保存一份“文化記憶”而做出努力,使“非遺”獲取生命力而得到生機,并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無疑是當代人必須考慮的現實問題。
二、非遺“活態傳承”的策略選擇
總書記指出:“傳統優秀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割斷了,就丟掉了精神命脈。”并強調“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深厚、更廣泛的自信。”可見,“非遺”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具有極其深遠的文化價值,對建設“文化強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必須要堅持問題導向,針對“非遺”“活態傳承”的問題,加大“非遺”“活態傳承”的力度,實現“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注重形式創新,強化“互聯網+非遺活態傳承”
在“互聯網+”時代,“非遺”“活態傳承”必須要謀勢而動、順勢而為、順勢有為,積極借助互聯網技術,打造非遺傳播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知曉非遺項目。微信推送、短視頻推送、淘寶開店、APP客戶端、視頻課程教學等,都是互聯網背景下非遺傳承的有效嘗試。例如:浙江桐鄉推出“桐鄉非遺”訂閱號,將剪紙、桃核雕刻、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木雕、麥稈畫等“非遺”文化進行發布,包括非遺項目的歷史背景、制作流程、實用價值等,并進行網絡直播教學,滿足了公眾對非遺文化的需求,增強了公眾對于非遺文化的認知度和認可度,使公眾利用互聯網平臺便可以實現對非遺技藝的學習,擴大了非遺活態傳承的覆蓋面。
(二)選好傳承人,實施支持和培訓計劃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生產力諸因素中最為活躍的要素。推動非遺活態傳承,關鍵是人,傳承人是確保非遺活態傳承的核心問題。近年來,隨著非遺活態傳承在全國各地的順利推進,截至目前,我國已1986位非遺傳承人,為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奠定了人才基礎。然而,從長遠來看,非遺活態傳承僅靠為數不多的傳承人來傳承和發展顯然是不現實的。對此,必須要善于挖掘和培養非遺持有者、從業者等非遺傳承人群,通過給予項目資金補助和實施相關的“研培計劃”來拓寬非遺傳承人群的受益面,以期提高非遺傳承人群的技藝能力,增強其非遺傳承的文化意識,使其在思想上、行動上自覺而主動地開展非遺傳承,從而增強非遺活態傳承的持久動力。[3]同時,還要注重對青少年人群的非遺傳承興趣愛好培養,通過“名師進講堂”“走進非遺博物館”等方式,引導青少年樹立保護傳承非遺的意識,增強生活的儀式感,使非遺活態傳承后繼有人。
(三)注重海外傳播,拓寬非遺活態傳承覆蓋面
文化因交流而充滿活力。在全球化視域下,非遺活態傳承應該走出國門,向世界各國進行傳播和推廣,以期推動國家級的文化交流。近年來,傳承非遺文化,發展國禮定制,成為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形式。通過將非遺項目做成實物,贈送給外國友人,增強了外國友人對非遺文化的感知度。無疑,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必須要強化海外傳播。以剪紙為例,并非我國獨有剪紙,西方國家也有剪紙,促進剪紙項目的海外傳播,可以增強國家間的剪紙項目合作,起到很好的文化交流作用,使中國剪紙技藝得到更廣范圍的認同和接納。因此,在非遺活態傳承實踐中,必須要樹立文化輸出意識,強化國家間的文化交流,為非遺的傳播提供更為寬廣的領域。
三、結語
總之,“非遺”“活態傳承”作為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原則,在“活態傳承”中,要明確其價值,做好其定位,正視其問題,通過形式創新、海外傳播、傳承人培育等手段來推動“非遺”“活態傳承”,使“非遺”煥發持續的生命力,為建設多樣性文化生態厚實根基。
參考文獻:
[1]任學婧.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策略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22):249-250.
[2]季芳芳.鄉土非遺保護應注重活態傳承[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04-26(6).
[3]洪琦,費揚,朱銓.基于“非遺”活態傳承的永豐農民畫主題旅游開發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3):92-95.
作者簡介:祁慰(1976-),湖南益陽人,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文化對比、高職英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