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敬學


【摘要】 目的 分析腹腔鏡手術治療泌尿外科疾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150例泌尿外科疾病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各75例。對照組用開放手術治療, 實驗組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對比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疼痛程度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實驗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43.47±18.37)h、住院時間(9.66±4.47)d均短于對照組的(65.19±23.66)h、(15.87±5.68)d, 術中出血量(104.57±30.57)ml少于對照組的(255.19±45.27)ml,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2.21±1.17)分
低于對照組的(4.05±1.48)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67%低于對照組的12.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手術治療泌尿外科疾病, 不僅可以縮短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 又能減輕疼痛程度、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值得推廣。
【關鍵詞】 腹腔鏡手術;泌尿外科疾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并發(fā)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1.022
泌尿外科疾病屬于臨床常見病,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的不斷變化, 使泌尿外科疾病發(fā)生率直線上升, 且發(fā)病年齡越來越趨于年輕化[1]。在泌尿外科疾病臨床治療中, 常規(guī)外科手術雖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 但其創(chuàng)傷大、手術恢復慢, 不利于患者病情盡快康復[2]。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進步, 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療中, 腹腔鏡手術被廣泛應用, 效果顯
著[3]。腹腔鏡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 對促使患者病情盡快康復有積極作用。本次研究針對腹腔鏡手術治療泌尿外科疾病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0例泌尿外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各75例。對照組中男48例, 女27例;年齡28~77歲, 平均年齡(52.23±10.17)歲;上腎囊腫30例, 輸尿管上段結石30例, 腎積水伴腎功能無能10例, 腎癌5例。實驗組中男47例, 女28例;年齡27~78歲, 平均年齡(53.01±10.20)歲;上腎囊腫29例, 輸尿管上段結石30例, 腎積水伴腎功能無能11例, 腎癌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均知情, 并簽署同意書。本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次研究。
1. 2 方法 入院后, 根據臨床體征行相關檢查, 明確病情后, 均給予針對性治療, 即對照組用開放手術治療, 術前對患者實施常規(guī)消毒, 選側臥體位, 將腹膜后間隙、Gerolta筋膜切開, 于第11肋附近做切口, 分離腎周圍脂肪, 暴露腎、靜脈與動脈, 處理腎蒂相關血管, 阻斷血管流動, 切除病灶及其周圍1 cm組織, 切除時采用冷刀技術, 之后用可吸收線縫合手術切口, 放開處理的血管, 使其可以正常流動, 最后依次關閉Gerolta筋膜、腹膜后間隙、腹腔[4]。實驗組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行全身麻醉(全麻)后, 患者選側臥體位, 通過鏡檢明確病灶位置, 之后明確切口位置, 切開病灶周圍的脂肪囊與筋膜, 應用超聲刀在病灶表面做切口, 開展手術時做好組織分離, 暴露病灶后, 處理病灶邊緣的動脈, 阻斷流動, 之后將病灶快速切除;之后在后腹腔鏡下, 縫合切口, 關閉切口[4]。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疼痛程度(術后3 d)、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疼痛程度采用VAS進行評價, 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越嚴重[5]。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VAS評分比較 實驗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VA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泌尿外科疾病屬于臨床常見病, 在治療中多采用手術治療, 而傳統(tǒng)的常規(guī)治療措施手術創(chuàng)傷、術后并發(fā)癥多, 不利于病情的有效控制。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 其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 可促使患者術后盡快康復[6]。
泌尿外科疾病較特殊, 與其他疾病不同, 需要醫(yī)護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腹腔鏡手術治療的出現(xiàn), 極大地彌補了常規(guī)開放手術的不足, 其不僅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還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提高了預后效果。腹腔鏡手術屬于外科微創(chuàng)手術, 在泌尿外科疾病的治療中, 經腹腔入路可以提高視野清楚度, 操作空間較大;同時可對雙側病變進行切除, 在手術腔隙建立時安全性較高;而經后腹腔鏡入路后, 可快速進入手術視野, 減少對腹腔的干擾程度, 組織分離較小, 危險性較少, 損傷小[7]。故在手術治療過程中, 可根據患者病情、病灶位置與實際自身情況, 選擇相應的腹腔入路手術治療, 以此提高治療效果, 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促使患者病情盡快康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43.47±18.37)h、住院時間(9.66±4.47)d均短于對照組的(65.19±23.66)h、(15.87±5.68)d, 術中出血量(104.57±30.57)ml少于對照組的(255.19±45.27)ml, VAS評分(2.21±1.17)分低于對照組的(4.05±1.48)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67%低于對照組的12.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腹腔鏡手術治療泌尿外科疾病, 以患者實際情況為基礎, 選擇合適的腹腔入路治療, 進一步減少并發(fā)癥, 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促使患者病情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 馮勛強. 后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泌尿外科疾病的臨床分析. 中國農村衛(wèi)生, 2019(4):1.
[2] 楊慧. 腹腔鏡手術治療泌尿外科疾病115例臨床分析. 心理月刊, 2018(12):88
[3] 郭興剛. 后腹腔鏡與開放手術用于泌尿外科療效及安全性對比研究.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8, 18(82):76-77.
[4] 余琦. 后腹腔鏡手術治療泌尿外科上尿路疾病43例.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18, 34(27):24, 26.
[5] 陳扣居. 腹腔鏡下手術治療泌尿外科疾病體會.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 5(45):6-7.
[6] 李娜. 后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泌尿外科疾病的臨床分析. 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 2018, 31(4):527-528.
[7] 閆曉強. 腹腔鏡手術治療泌尿外科疾病77例臨床分析.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3, 7(21):104-105.
[收稿日期:201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