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人們的需求變得更加多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中國共產黨要必須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因勢利導的制定和實施符合國情的統戰方針。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箭鏃,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不斷深化改革,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人民群眾凝聚在一起,實現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事業的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
關鍵詞:新時代? ?社會主要矛盾? ?經濟? ?政治? ?文化? ?統戰
任何一種社會形態,都必然會受到社會基本矛盾的制約,要想推動社會的進步,就必須要解決社會矛盾,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十九大報告作出了我們已經進入新時代的重要論斷,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1]而我們正處在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必須要因勢利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統戰方針,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增強全民族在統戰工作中的活力和創造力,繼承過去優秀的統戰經驗,立足于當今時代發展的需求,實現統戰工作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建成全面小康、實現強國目標、滿足人民的需求提供保證。
一、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制定正確的統戰方針
十九大報告表明,當前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成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立足于當前的國內、國際形勢,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和中國國情相結合,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統戰方針,并根據社會發展形勢的不斷變化,因勢利導的調整方針,實現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富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統戰的方針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經濟上,為實現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我國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激發一切可以創造財富的源泉,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物質保障。政治上,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讓人民更好的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文化上,弘揚主旋律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符合人民群眾需要的文化,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用中華優秀文化凝聚人心,將全國各民族人民團結起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育時代新人。
二、從經濟、政治、文化分析國家統戰方針
(一)從經濟政策分析國家統戰方針
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當前共產黨的主要任務就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立足于人民群眾的需求,同心同力,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的發展,以此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國家繼續實施科學的宏觀調控,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發展的優化升級。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國有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支持,完善市場秩序,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深化農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實行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推動農村經濟的規模化經營,盤活農村土地資源。通過調整各類生產關系,培育和壯大發展的新動能,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仍然面臨著諸多考驗,下行壓力仍然很大,實體經濟更是困難重重,一方面實體經濟出現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又存在現有的供給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的雙重矛盾,供需脫節。因此,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政策,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為傳統產業注入新鮮血液,為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財政支持,為經濟的發展注入新動能。其次,國家繼續推行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策略,優化市場準入機制,放開體制機制的束縛,推進市場主體和產品的改革和優化,增加消費品的有效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高質量的消費需求。此外,國家為了振興鄉村,推進土地流轉,有利于激活農村經濟發展,打破城鄉的壁壘,實現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促進農業發展質量的提高,從而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縮小收入差距,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再次,國家加大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建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改善人民的生活促進社會公平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國家經濟政策始終立足于我國的國情,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物質保障。
(二)從政治制度的改革探析國家統戰方針
首先,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黨政機關、政協組織和其他黨派及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通過法制化、程序化、規范化的方式,共同協商、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推動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廣泛地代表人民、為了人民。共產黨作為領導核心,不斷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提高黨員的廉潔自律能力,樹立好黨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增強黨的凝聚力。其次,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尊重歷史和民族分布的客觀形勢下,有利于推新型民族關系的發展,促進各民族人民團結統一,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凝心聚力。再次,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民主集中制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充分的反映民意,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當家做主,激勵他們為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最后,健全基層民主自治制度,讓人民群眾自己對自己進行管理和服務,直接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增強公民參與政治的意識和本領,充分的體現人民的主人翁精神。通過政治制度的完善,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三)從文化的發展方向分析國家的統戰方針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2]我們必須要走自己的文化發展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將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建設文化與時代發展相融,將文化繁榮與人們需求相連,為文化發展引領方向。我國越來越重視文化的發展,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通過發展先進文化,增強全民族人民的文化認同感,通過增強文化自信,將全國各族人民緊緊的團結在周圍,用民族精神引領民族的發展,為現代化建設凝聚力量。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3]中華傳統文化是在中華各民族人民的長期實踐和交往中形成的,凝聚著各民族人民的精神寄托,是連接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繼承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于繼承仁愛禮智信等優良的傳統美德,有利于形成共有的價值認同,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此來增強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覺,實現“以文化為、以文育人”。同時,積極宣揚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民族精神,為實現國家獨立無數的革命英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為實現國家富強涌現出了大批的勤勞勇敢、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勞動模范,這些事跡中體現的抗戰精神、長征精神、大慶精神等等,對于今天來說仍然不過時,仍然保有它的精神力量。對那些網絡惡搞英雄人物,抹黑英雄的事跡我們堅決打擊,為英雄正名,堅定地亮出我們的立場,弘揚革命精神,用革命精神激勵時代新人克服困難險阻,投身現代化建設。
在新時代,我們更是繼續加強精神引領,弘揚主旋律文化,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價值導向,立足于社會實踐,將傳統文化同時代精神相結合,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來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在新時代,弘揚主旋律文化,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必須要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4]通過思想道德的建設,有利于推動全民族人民同心同德,形成合力,用堅定的理想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出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讓全體人民將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讓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以此來加強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為全體中國人民提供行動指南。
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化的論斷,不是我們主觀意識的產物,而是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在對客觀規律的準確認識下,中國共產黨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制定和實施了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的政策,打造出一個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榮的社會,以此來滿足人民的多樣化需求。中國共產黨的統戰方針自始至終都始終堅持著人民群眾的立場,立足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集民智,發揮人群眾創造主體的作用,創造出人民群眾所需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促進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聚民心,通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凝聚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
(作者簡介:王智平,南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