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
成年人的思維在某個一定時間段會固化,這時候再對他說什么創新無異于對牛彈琴。想要創造平淡生活中的不平凡,就要從娃娃抓起。在各大數據中,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來,小學的學習力最強,最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思維也很活躍。所以,在新課標中重點強調了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在常見的事物中發現不尋常,勇于想象、思考、探索,通過全新的途徑解決問題。本文從“支持學生的質疑態度”、“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創造學生的自由空間”三方面探究了如何在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學生后續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支持學生的質疑態度
歷史上有很多偉人敢于對權威提出質疑,并用一生去證明自己的思想。只有學生對一個問題提出了質疑,才會用腦力進行思考,才會形成一種創新。從本質上來講,學生在課堂上對老師提出質疑是一種批判。但是一次成功的教學,一個成功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定會產生疑問的。只有學生敢于提出質疑,和教師進行思想碰撞,才能真正地學到知識、掌握知識,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奠定了夯實的基礎。比如課程分數的性質中,公式“分數的分母和分子如果同時乘以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零除外)”中,有學生敢于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么在商不變的性質中不排除零,但是在分數的性質中要排除零呢?”學生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對權威進行了質疑,相信在這之前他一定進行了思考,懷疑課本中漏寫了這樣的內容。教師應支持學生的質疑態度,所以在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可以給予鼓勵和贊許,然后根據學生的質疑進行小組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所有人參與到教學中,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辯論,從而得到正確答案。通過一番激烈的思想碰撞,學生通過分析明白了:分數的分母不為零,分子和分母同時對零進行運算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公式中提到了零除外,商不變是擴大和縮小相同的倍數,而倍數中不可能出現零,因為那樣的運算毫無意義,所以課本中并沒有對此進行備注。雖然學生的質疑被駁回,但是在數學教學中注重的是質疑及思考的過程,只有支持學生質疑的態度,引導他們進行思考。才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二、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
格局決定結局,思維導向改變命運。雖然擁有求異思維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一定擁有求異思維。只有敢于打破前人的思維方式,才能看見不一樣的世界。現在有很多發明都是來源于有創新思維的人,想要培養創新思維,就要勇于求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多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勇敢地提出“異端”的想法,哪怕這些想法近乎“天真、幼稚”。只有在學生心底埋下“求異”的思維,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才會想到創新。例如圓柱體積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大膽地去猜測、去嘗試各種“新型”的運算方法。在課堂伊始,教師利用多媒體將圓柱的圖片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開動大腦,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分析探討“如何求出圓柱的體積”。學生雖然學到的知識有限,但是思維很靈活,想到了不少復雜但有效的辦法。如:拿一塊橡皮泥捏成一個圓柱體,然后再將它捏成長方體或正方體,通過測量聯合之前學到的知識得出的結果就是圓柱體的體積;比如在空心圓柱體中注滿水,然后再將水倒入有刻度的規則器皿中,通過計算得到的數字就是圓柱的體積。直觀來看,這些方法都很不完善,不能快捷簡單地得到圓柱體的體積,甚至有些方法光是操作就要浪費很長時間。但是學生在接觸到新知識的時候將其轉化為了自己所熟悉的知識,這樣的轉化思維是非常寶貴的。而在課堂上進行的轉化思想帶動了學生的求異,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創新意識,從一道題的解答方法上升到某個重要的知識點,再到某個重要的發明。
三、創造學生的自由空間
小學生的好奇心很重,經常會纏著家長和教師詢問他們不懂的問題。有些教師和家長在面對學生的質疑和問題的時候會漠視或者嘲諷,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不敢想、不敢問,越發的內向,也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創造更多的自由空間給學生,才能讓學生輕松、自由地發展自身的創新思維。
學生在養成世界觀之前對世間的一切都包含善意,教師作為他們眼中僅次于家長的存在就應該做好引路人的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尊重,創設一個平等、自由的課堂氛圍。只有身處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才敢于和教師溝通,以對話的方式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溝通中走進學生的內心。在這樣自由的空間中,學生的心情是舒緩的,思路是開闊的,思維是分散的,視野是開闊的,思想也就跟著大膽起來。在緊張消極的氣氛下,即便學生的想法很多,他們也會出于本能的壓制,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將課本內容融合到小組合作學習中,畢竟有些數學知識是開放性的,在經過思想碰撞對其印象深刻,從而產生1+1>2的學習效果。在交流溝通中,學生的思維在不斷的進行調整,受到他人影響后會取長補短,從而得到啟發。這樣一來,在不經意間就帶動了學生的思維和意識,在創新的道路上進行拓展和深化。
數學由大大小小的問題組成,一個簡單的知識點也能引發很多的疑問,所以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從數學教學中開始。而教師也該轉變固有的教學思維方式,不要漠視學生的質疑和問題,在學生提出質疑時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畢竟“思從疑起”。若是沒有疑問,學生自身就不會得到提高,不會因為對事物的好奇進行思考和探索,更不會有創新意識。創新對我國的發展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少年強則國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自由的學習環境。有了學習氛圍后,教師要有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溝通。畢竟一個人的思維是有局限性的,只有每個人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才能在聆聽和陳述中完善自己的思維,創新意識才能得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