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依安
三江侗族自治縣具有絢麗多彩的侗族風情和特色服飾文化,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侗繡、侗錦等民族服飾文化技藝瀕臨失傳。需要中職院校承擔起傳承和弘揚柳州少數民族文化的責任,改革傳統技藝傳承模式,培養具有民族文化知識和技能的人才,為柳州文化產業發展服務。
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一直致力于侗族服飾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性人才培養研究。民族服飾(侗族服飾)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建設,開發了三門侗族服飾文化特色專業課程教材和配套教學資源、創設了侗族服飾手工藝社團和侗族大歌表演社團,在侗族特色服飾及工藝品開發方面取得多項市級、區級、國家級工藝美術界大獎,創立了學校的文創品牌“侗禮”等,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113”侗族服飾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模式。“113模式”,指1條主線、1面旗幟、3個層次協同共進,其具體內涵為:
1條主線,即以三江源侗族文化為主線;
1面旗幟,即打造1個產學研商一體化實體平臺,創立自主品牌;
3個層次協同共進,即從三個層面進行建設。由大師工作室作為主導,引領教師工作室高舉侗族服飾文化傳承創新旗幟,帶領學生創客空間進行學習創作,在傳承與創新侗族服飾文化的道路中共同進步。將傳統課程融入工作室教學課程,課程成果達到“作品化,產品化,商品化”,逐步實現“一生一手藝”的培養目標。
2018年1月,學校被教育部(教體藝函【2018】2號)認定為第二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優良的侗族服飾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條件,為進一步挖掘傳承侗族非遺文化資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研發以侗族服飾文化傳承和創新為主題的特色文化產品,探索其產業化發展之路。
侗族手工技藝傳承工作坊(名師工作坊),配置銀飾品手工制作工具和條件,供技能大師和專業教師一起開展教學研討、技藝傳承、產品研發、實訓教學等工作。服裝一體化同步教學室信息化實訓條件提升教師可通過同步錄播系統錄制或展示民族服飾品手工藝制作實操技能,學生可同步觀看或通過錄播系統反復觀看,使用信息化教學系統和縫紉機等實操設備進行服裝設計、制作的自主學習或技能練習,實現理實一體化及同步教學功能。
在工藝美術專業、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課程體系原有基礎上,增設民族文化特色課程,開發民族族文化特色課程《民族圖案應用設計》,通過系統的課程教學,在專業教學中融入和強化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應用,配套相應的教材和信息化教學資源,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以侗族大歌表演社團、侗族服飾與手工藝傳承創意社團為民族文化技藝傳承和創新的實施及傳播平臺,通過組織社團活動,對侗族文化和服飾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性教學和創新性作品研發,發揮其傳播和服務社會的作用。
通過培養8-10名掌握民族文化及傳統技藝的專業教師,聘請2名技能大師到校參與民族文化技藝教學及培訓活動,構建一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技能大師、學校專業教師組成的侗族服飾文化教學團隊,實施和推進民族服飾文化基地建設的各項工作。
基地建設響應國家文化強國戰略,采用“113”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模式,對接服裝設計與工藝、工藝美術、美術設計與制作、學前教育、社會文化藝術、旅游管理等專業教育教學活動及人才培養目標。多專業聯動,跨界合作發展,將侗族非遺文化技藝置入不同藝術領域,孵化出多元化的非遺創新作品,并將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作品送出國門。通過紐澳中時尚文化周、中國-東盟國際時裝周等展示平臺,將侗族文化創新成果進行國際化和商業化推廣。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服裝藝術類專業群,通過基地建設,培養侗族文化傳承和創新型人才,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