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炳熙
(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1331)
四川揚琴與四川其他的曲藝形式相同,如川劇、清唱劇,是在明清時期湖廣填四川后,與各區域的劇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四川揚琴作為四川曲藝最重要的一個曲種,一直是中國曲藝界關注的焦點。
四川揚琴這一地方曲藝藝術,作為外來文化藝術曾在清末民初風靡于四川境內。關于四川揚琴的起源說法不一,需要參考相應的歷史文獻、記載做出合乎史實的結論。首先,從《錦城竹枝詞》一書中這首最早出現的有確切文字描述的“竹枝詞”,為考證四川揚琴的傳入的時間、地點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而后,《四川揚琴音樂》中記載了“清道光年間鄒壯棒由重慶把洋琴帶來成都,與一打道琴的林姓盲人同唱。”接著是《四川洋琴的傳說》一書中記載了“清乾隆年間,有郝姓的滿族二品大員從廣東貶官到重慶,他喜愛洋琴,常奏唱解憂,徐光聽后逐漸產生濃厚的興趣,照樣仿做一張來獻唱,徐光的隨從傅全也一旁觀看偷學。
四川揚琴主要流行于川渝地區,在四川地區傳統的著名說唱藝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道光年間,成都的揚琴藝人已有行會組織三皇會,定期在茶社集會演唱。在2008年四川揚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川揚琴在四大揚琴流派中別具一格,有著濃濃的地方特點和獨特的音樂魅力,它打破常規的演奏技法進行創新,有著剛勁豪壯的音樂情緒、濃郁的戲劇性色彩的風格特點等。
四川揚琴不僅是一種傳統民族樂器,還是四川省漢族傳統的一種說唱藝術代表性曲種。它以傳統劇目和民間故事為體裁,在茶館、堂會等地方演唱,它的唱腔優美動人,有很濃郁的韻味,被譽為清新的蘭花,經常借鑒與吸收川劇藝術。
四川揚琴注重音樂上的節奏,更加關注速度與力度的不斷變化,不僅在整體上經常做強弱、快慢的比較,在速度上常常呈現慢-快的格局,四川揚琴在演奏中擅長烘托氣氛,能演奏出電閃雷鳴、滔滔波浪等多種音樂情景的畫面,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四川揚琴的風格粗獷、抑揚頓挫、節奏感強。四川揚琴有特殊的演奏技巧,例如“咕嚕音”“壓竹音”,加上不協和的音響效果、短促鑼鼓似的節奏型,這些增強了音樂的戲劇性效果,使得四川揚琴的音樂富有很強的音樂表達力和表現力。
1、四川揚琴曲譜的曲式結構特征
《將軍令》是四川揚琴的代表之作,是著名的四川揚琴牌子曲。一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段(慢板)、第二段(慢板)、第三段(快板)、第四段(急板)、尾聲。樂曲運用顫音、連續地十六分音符生動地表現了古代將士們馳騁疆場、剛健豪邁的情景。四川揚琴的體裁是采用敘事與代言相結合,汲取了川劇的長處。四川揚琴曲譜中反映了四川的民族風格、地方風格和當時的時代風格。四川揚琴還有很多經典作品,例如:《南慶宮》、《大開門》等。四川揚琴曲譜具有很強的創意性和明顯的音樂文化特征,最大的對比體現在音量和音色上,為達到不同的力度、速度和音色層次,對擊弦有較高的要求。
2、四川揚琴曲譜的旋法特征
以《將軍令》為例,保存了曲牌原本獨特的戲劇特點,以揚琴特有的爽朗風格,將雙音、輪音等基本技巧發揮到極致,從開篇雄鍵的散板,到逐漸遞進的慢、快、急的持續變化,樂曲極具張力和戲劇性,使短小的樂曲規模不再單調,重復的旋律發展不感到冗長,獨特的音樂氣質極具藝術魅力。
隨著社會的變遷,時代的前進,當今多種藝術百花齊放、徑向爭艷,大部分人,以青少年為主缺少了對這項傳統的民間藝術基本的認識,同時,現代社會是網絡社會,四川揚琴藝術前進的步伐受到了阻礙,這種盛行百年的藝術逐漸衰退,甚至可能在民間失傳。
首先應在民間各地區采集四川揚琴的相關材料,四川揚琴音樂與各區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州調和省調的兩種曲調,在咬字和腔調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演唱四川揚琴時曲調聲調也有不同。現今,由于揚琴在傳承過程和發展區域有一定的差異每個調式體現出不同,能被后人記載和傳承的唱本數量有限。可以通過各類媒體渠道收集四川揚琴的書籍,并尋求政府等的幫助和支持對老藝人、傳承人進行保護。
當今多種媒體藝術的發展,可以通過錄制電視節目或者創辦專欄的方式,借用媒體對四川揚琴這類藝術形式的傳承人進行訪問然后跟蹤報道。還可以利用學校資源,搜集相關曲目和素材進行塞選,在課堂上或者課外活動中采取學生感興趣的形式來宣傳教育。在專門的藝術院校,可以在民族音樂專業、揚琴專業等學生當中選擇聲樂條件較好的人來進行四川揚琴的專業學習,并且可以開設相關的社團組織來進行宣傳演出,提高學生的關注度,促進校園文化活動的發展,同時可以擴大四川揚琴在學校的影響力。
四川揚琴有著獨特的魅力,它的前途不可估量,在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同時我們也要與時俱進,雖然現如今四川揚琴的發展遇到了很多的障礙,但是我們應更加努力探索研究四川揚琴,讓揚琴藝術在音樂領域發揮更亮麗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