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楠 趙雄雄
(寧夏大學音樂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墨子的哲學思想總結起來大致包括:“簡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命非樂、天命明鬼等,其中非樂思想在墨子學說中的比重相當大。”①筆者通過查閱墨子的生平簡介及其所處時期社會的大環境,不難發現墨子的一系列墨家思想之間都是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因而在探討墨子“非樂”思想的時候一定要從社會大環境、墨子生平經歷以及結合墨子其他的思想來進行探討,而不能僅限于音樂層次進行探討。
墨子,我國東周戰國初期宋國人,出生于農民之家,他創立了墨家學說,與儒家并稱“顯學”,墨家學派是諸子百家學派中除儒家學派之外受眾最多、傳播最廣的學派。墨子雖創立了墨家學說,但他從小受到的思想教育仍是儒家思想,這一點在《淮南子·要略》有相應的記載。“《淮南子·要略》中說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學’,后因不滿儒家的繁瑣禮樂制度,遂創立墨家學說來和儒家學說抗衡。”②墨子所處時期正值諸侯國處于戰亂之時,人民生活窮困潦倒,基本的物質生活難以保證,這也對墨子后期墨家學說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墨子一生勤儉節約,胸懷大志,憂國憂民,在他看來“民以食為天”,只有人民解決了物質需求之后,精神需求才會被凸顯出來,筆者認為,這一思想與馬克思唯物主義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謀而合,音樂屬于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其繁榮興衰取決于經濟基礎,但墨子時期甚至滿足最基本的物質需求都是天方夜譚,又何談音樂?王公貴胄、諸大夫們只知縱情享樂,絲毫不體恤百姓,促使民不聊生,這也是墨子反對精神享樂、反對奢樂的重要原因。在筆者看來墨子思想具有“務實主義”,這是墨子思想的精髓,是有別于孔子之“中和”思想與老莊之“務虛主義”思想。
自音樂誕生以來至春秋戰國,有了長足的發展,西周初期尤以規模和編制龐大的宮廷音樂著稱,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到戰國初期,由于各諸侯國的日益強大以及周天子權勢的日漸衰弱,使得王權下移,這也使得王室獨占音樂的局面破裂,各諸侯國的樂師為適應各諸侯國統治者的享樂需求演變創作出了一系列適合本土審美需求的“靡靡之音”,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的著名音樂家,例如師曠(晉國),師涓(衛國),師文(鄭國),這一時期也是我國古典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出現了孔丘、旬卿、公孫尼、老聘、莊周等眾多的音樂美學專家,但占據主流思想的有孔子之“禮樂”,墨子之“非樂”以及老莊崇尚自然的音樂觀點,這些觀點與他們的哲學思想都能夠相吻合,為我國音樂后世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關于墨子“非樂”思想的社會背景筆者在上文中有所提及,但歸納起來無外乎以下幾點:首先是墨子所處之大社會環境背景,即墨子時期諸侯國戰亂不斷,加之三國分晉,使得晉國百姓民不聊生,“如《非樂上》說:‘今有大國即攻小國,有大家即伐小家,強劫弱,眾暴寡,詐欺愚,貴傲賤,寇亂盜賊并興,不可禁止也。’‘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老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姑嘗后措斂乎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無補也。’”③由此可以看出,墨子所處時期人民生活窘迫,而王公貴胄們卻紙醉金迷、貪圖享樂,音樂則成為了他們勞民傷財、貪圖享樂的衍生物,因此墨子才提倡“非樂”;其次,墨子從小成長于貧民之家,生活拮據,他親身經歷了食不裹腹、衣不裹體的生活,所以墨子才會如此“務實”,進而促使他的思想與儒家思想背道而馳,若他出生于諸侯大夫之家,從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或許他會很贊同孔孟之道,也就不會出現之后的墨家學說;最后墨子認為過度荒淫的音樂會使民眾心生懶惰,思想變得麻木,若過度的推崇音樂,必然導致社會中的一部分勞動力放棄勞動,而去從事音樂活動,如此一來,只會使國家變得更加窮困潦倒,百姓生活更加艱辛。綜上所述,在墨子看來,只有“非樂”才能促使國家發展,在一定的視角下也有其積極地影響。
墨子的“非樂”思想并不是指反對一切的音樂,而是指反對那些勞民傷財、費時費力、以享樂為主的奢樂,對一些有助于勞作、有助于現下社會發展的民間音樂并不持反對態度,例如一些勞動號子,以及一些反映社會生活,緩釋百姓內心情感的民間音樂,這些音樂形式簡單明了,有助于生產勞動,不耗財耗力,是墨子“非樂”之外的音樂。墨子提倡“非樂”,這并不代表墨子不懂音樂或者不喜歡音樂,據史書考究墨子自身是喜愛音樂的,也懂音律,他提倡“非樂”也是在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這一點“據《呂氏春秋·貴因》記載:“墨子見荊王,錦衣吹笙,因也。”《藝文類聚》卷四十四曾引《尸子》一語:“墨子吹笙,墨子非樂,而于樂有是也。”④可以看出。當然,墨子的“非樂”思想也有其腐朽之處,他的這一思想從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音樂自身的審美作用與音樂的教化作用,古人在判別一個人學問深淺的時候,會從琴棋書畫四個方面來進行考量,而琴(即音樂)是排在第一位的,并且音樂是和文學合為一體的,例如周朝的詩經乃至之后的唐詩、宋詞、元曲,無一例外都是音樂的產物,由此可見音樂對人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
在墨子所處的戰國初期,墨子“非樂”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推進了社會的進步,筆者認為,“非樂”思想也可以理解為時代的產物,放在一定的社會框架之下,“非樂”思想是有助于社會的發展的,即人的發展是從物質需求演進到精神需求的,而音樂則是精神需求的一部分,隸屬于上層建筑,所以,在物質需求還無法被滿足的時候,音樂則體現不出其自身的價值,而過分的追求奢樂只會使國家衰落、民不聊生、戰爭頻發。所以,在這樣的時世影響之下,筆者認為“非樂”是正確的,而且只能“非樂”(這里的“非樂”是指“非奢樂、非功利性音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的進步與滿足百姓生活的基本物質保障。
當今的中國社會是多元的、開放的,人們的生活也已經能夠滿足衣食住行這些基本的物質保障,在這樣的大社會環境下,墨子的“非樂”思想真的顯得與時代格格不入嗎?其實不然,這一思想仍有可供我們學習的東西,筆者認為,墨子的“非樂”思想對當下社會的啟迪有以下幾點,首先墨子的“非樂”思想其核心是“非奢樂”,在當下這一追求奢靡、縱情享樂的大環境下,墨子的思想告誡人們要節儉,反對過度的享樂,即使生活再富足,也要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其實高水平的音樂并不是指奢樂,它指的是立意深遠、飽含真情、技藝高超并且能夠引起深刻的共鳴、促進社會積極發展的音樂;其次,墨子的“非樂”思想啟迪人們看待、評述事物一定要在相對應的框架前提之下進行,而不能脫離歷史、脫離人文、脫離社會大環境去隨心評述,要有一定的規約,例如墨子“非樂”思想放在其所處歷史時期就是可行的,若放至唐宋時期就一定不會可行。
墨子“非樂”思想以及墨子其他思想的誕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是適應時代潮流衍生出來的產物,它與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乃至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共同簇就了中國哲學及美學史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
注釋:
①②③ 肖勁飛.墨子“非樂”思想新探[J].戲劇之家,2016,07:289+295.④ 田寶祥.墨子“非樂”思想新論[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