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清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大千世界不乏各種各樣的聲音色彩,作為負責接收信息的人耳,能夠辨識所聽到的音響,并從簡單歸類為能聽與聽不見,好聽與不好聽過度到音強與弱,飽滿與單一上。在接收聲音的同時,人們能夠整合并映射與之相對應的視覺,味覺以及觸覺感官等。十九世紀末的象征主義給予其合理的解釋,好比人在感知紅色時并不知到這是暖色調,只是紅色給人在視覺上的感覺像是陽光,對應著溫暖,在聽覺上對應著和聲大調,對應屬七和弦。人耳感受的明亮的音色與視覺上突出的暖色調相聯系。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學會并掌握了改變聲音的音色,位置的手段等。伴隨著科技的進步衍生出更多軟硬件能夠創造新的聽覺效果。基于各種宿主平臺例如Cubase,Protools等,利用后期軟件WAVE及平臺自帶效果器達到改變聲音特點的效果。比如混響效果器與延遲效果器可以增強聲音立體的空間效果;鑲邊效果器可以為聲音添加質感;合唱效果器可以為聲音疊加厚度;亦或是筆者先前寫的《淺談EQ均衡對阿卡貝拉作品的影響》中的均衡效果器可以調整聲音的頻率。諸如此類的手段還有很多:降噪,修音高等。然而今天,筆者想就其中一個大項——壓縮技術做簡單的介紹。
首先得提到響度問題,什么是響度,響度就是指音頻音量大小,他是受設備功率控制影響的,其大小的范圍即動態范圍,響度有最大值(-∞,0),如果超過上限的話音頻聲波會削平,將會出現我們說到的過載問題,也即音頻失真。音頻失真就是指輸入或輸出的聲壓級已經達到音響設備所能承受的極限,設備被迫自動削除一部分高聲壓波形。聲音過載說明當前的數字聲音還原度已經達不到標準的質量等級,聲音會變得爆音過多,聽覺上雜亂,難以入耳。所以要盡量避免過載,以免音響設備損壞。
如果要解決整體聲音過小的問題,而且還要避免出現音頻失真,那就要調整動態范圍控制了,這時候需要用到壓縮效果器處理。他的基本效果就是使最大音量變小,最小音量不變,然后再通過整體范圍補償把總音量拉上去。這樣得到的聲音會更扎實更加有力。用簡單的比喻來說,就是好比在同一輛大巴車上,每個座位都坐著瘦子,此時大巴車的空間比較松散,就好比整體音量小,鋪不滿;如果現在同樣一輛大巴車上每個座位全是胖子,此時空間就充滿了,而大巴車重量就加重了,聲音音量就上去了,壓縮的原理就是這樣。
我們常見的壓縮軟件是WAVE效果器中的C1 Compresser,軟件通過“彌補”,“閥值”,“比率”,“起音”,“釋放”等參數對一段聲音進行調節。“彌補”指的就是當音頻壓縮后對聲音整體響度增大的方式,“閥值”指的是想要壓縮的門限,就好比一座樓房你想讓他蓋的高度限制。“比率”可以理解成將原始音頻進行幾比幾的緊縮處理。“起音”指的是從第幾秒開始壓縮,“釋放”指的是音頻壓縮結束的時間,只要掌握這幾個參數,想要壓縮一段音頻非常容易。
上面提到,當直接提升音頻響度的時候,會產生過載效果,即出現失真問題,會對設備產生不好的影響。但是70年代到90年代,社會上產生了有關音頻音量大小的“響度競爭”,在當時,失真問題甚至成為普通大眾喜歡的效果。此時因為音樂產業的大熱,唱片行業為了讓自己簽約的歌手更火,曲子更吸引人,專輯更熱賣,所以在后期制作音頻的時候拼命的使用壓縮技術,從而使得音頻波形變大,不在乎細節,使得音量過載,用“過癮”來吸引更多消費者。多數情況下,在處理舞曲風格音樂與搖滾風格音樂時候都不在乎過載問題,追求失真效果,我們常見的電吉他將失真效果器模塊一直保留下來。早些年的一些作品,凱麗·克萊森的《stronger》與瑪麗蓮曼森的《This is the New Shit》都在歌曲中不同程度上在伴奏音頻上采用過度壓縮技術達到“噪”的效果,即使LadyGaGa也做過類似音樂。這些高低頻“爆”掉的效果就塑造了一批歌手及狂熱的歌迷。
也許是因為審美疲勞,2000年后,聽眾的審美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彈,此時唱片行業也不再像往昔一樣火熱,人們也不再像以前一樣熱衷于過載效果,這也預示著響度競爭結束。此時此刻人們轉而追求音樂細節處理,也有一部分音樂制作人不再喜歡“板塊式”波形的過度壓縮處理,轉向更精細的后期處理。作曲及編曲則更加注重豐富的伴奏及朗朗上口的旋律,壓縮效果器在此時則是一個適度運用的工具,可以說工具的使用隨著人們的喜好進行著新一輪的轉變。
壓縮技術是眾多效果器里的一種,是處理音頻的手段,也是人們對聲音到底該怎么處理的一種思考方式。從巴赫時代數學音樂探索到現在數字音樂研究,在音樂創作上,人類發明了工具提高效率,但是工具反過來也改變了人,更新了人類的思維。現階段市面上所有音頻軟件播放器,例如網易云,QQ音樂,酷狗酷我等都自帶壓縮效果器與可預調的混響延遲效果器等。加上快餐消費縮短了音樂制作周期,也促進了產業的發展。歌曲商業化導致音樂產業泛濫,歌曲的前幾秒不能夠吸引人的話聽眾就容易切歌。所以越來越多的歌曲習慣于把更抓人的副歌放在最前頭,一首歌的前30秒是最重要的。所以說,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審美的態度,這里不單單指的是做音樂的音樂從業者,也包含整個音樂制作產業,這毫無疑問是發展,但不敢斷言是進步,只能等待時間去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