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靜
(湖南省瀏陽市奎文實驗小學,湖南 瀏陽 410300)
音樂新課程改革對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在進行課程改革的進程中,主要的目的是構建具有現代化基礎的教育課程體系,并且在課程體系建立的過程中,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其中音樂教育作為一門基礎性的課程,是課程改革重要的組成部分。
相對于國家課程而言,學校課程即“校本課程”,開發模式采用的是“實踐-評估-開發”這一課程開發模式,為了體現課程的參與性與適應性,滿足學生、學校、各社區之間的差異性,采用“自下而上”的政策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在當今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校本課程的開發以及后期的實踐已經成為了目前主要的改革課題,也已成為課程改革進程中的閃光點。在音樂教育課程的改革進程中,可以結合地方的特色,建立“童謠音樂校本課程”,使地方童謠的教育意義得到充分的發揮,最大程度的豐富學生的心靈,音樂價值和審美價值也得到充分的體現。
校本課程實施的基本保障之一是校本課程制度。在健全課程制度的進程中,對于現有的制度應不斷的進行完善,制度的建立無論是從學校還是地方層面,都應因此充分的重視。
在學校層面的制度建設上,學校通過聯合發開、自主開發等形式建設形成廣泛而有效的課程資源,教師以及學生自身在此種形式校本制度的建立中獲取了更加主動的發展空間。
在地方層面上,制度要求對于童謠音樂校本課程的實踐以及后期的開發應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同時也應為校本制度的建立與開發指明方向。
課程的開發是在新課標以及課程改革的基礎上對現有的模式進行補充與完善,并不是單一的對新課程的標準進行強化。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之前,對于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應進行充分的研究。基于此,筆者總結出了以下實施原則:評價規范、靈活的原則,途徑有效、創新的原則,內容優秀、貼切的原則,目標準確、清晰的原則。
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計劃中一項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作為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一種新型的學校課程文化已經隨著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逐步形成。校本課程在具體的實施進程中,應是建立在多學科基礎上的融合型課程、建立在單學科基礎上的拓展型課程、課外活動。
1、基于單學科的拓展型課程
基于單學科的拓展型校本課程是“從某一學科課程出發,在知識、能力、方法等幾個層面上不間斷地拓寬和延伸的課程類型”。童謠是兒童成長的美好記憶,童謠方便記憶,深受兒童的喜歡,并且童謠對于兒童的成長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一些數學知識以及拼音知識等,都已經被編制成童謠,兒童在進行學習記憶時,更加方便快捷。最為著名的為《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等,兒童不知不覺在傳唱的過程中,對于自身的道德以及文化素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在教學的不同階段,對于童謠式教學方法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對童謠進行選擇時,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童謠的韻律、內容、長短等應有所側重,此外對于童謠音韻節奏、內容的思想性、句式特征等也應進行充分的考慮,以此來確定童謠教學的重點。
2、基于多學科的融合型課程
在兒童的淺層意識中,游戲和音樂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具有兩大特點,其一是自發性,其二是不可分割性,對于連接兒童的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將音樂與體育等課程聯系起來進行教學與實踐。部分童謠自身就屬于音樂游戲,孩子在歌唱時會激發起其好奇心與聯想,進而產生一些形象事物,孩子在感受音樂、傾聽音樂的同時,會不斷提升其學習的興趣,在音樂語音及韻律熏陶中不斷長大。
3、課外活動
在校園環境中,可以進行童謠校園環境創設。為使孩子進行童謠活動,學校可以在需要保護的植物旁邊設立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童謠;在學校文藝墻張貼優秀的作品;加強童謠環境的創設與更新。學校應結合童謠這一主題多舉辦一些活動。比如童謠知識大比拼、歌唱比賽大比拼,結合學生的要求與建議,學校加以活動的創設,督促學生加強對童謠文化的學習,提升童謠文化在學生學習與生活中的地位。結合學校童謠所具備的特點,每間隔一段時間就應在學校做一次專題講座,同時應充分發揮學校骨干教師的力量;結合學校與學生的實際問題擬定童謠學習規劃,從童謠的教學方法、內容的選擇以及活動開展等方面全面分析好童謠的教學問題。不斷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在當今社會流行的新型教育方式中,童謠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童謠的內容都是由生活提煉出來的,比較幽默且不復雜,能夠與各種道德主題活動相適應。學生的生活情景可以通過童謠活動來加以展現,這能夠充分體現出小學生現實的生活狀況,對其感情加以流露。童謠主要以一些德育觀點、經驗學說以及兒童發展觀視為基礎,通過舉辦活動的方式,逐步向培養兒童的道德意識與品質方向發展,不再局限于之前灌輸式以及權威式的模式,從而使兒童積極主動的接受教育,并保證期實效性。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小學開始將特色童謠列為主題,進而開展誠實以及守信等相關的德育活動,由此使校園文化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對于道德教育的發展也有積極促進作用。當然,童謠在小學教育中的實施方法缺乏關注度,僅是對道德教育的體現。要想充分展示出童謠的道德教育意義,必須將童謠的道德教育和小學教育充分結合并加以實施才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