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
(重慶市綦江職業教育中心,重慶 401420)
目前中職學生的現狀是對外界事物的認知不夠全面,心理素質較差,受家庭或者青春期的影響較大,遇事后心理承受能力不高,容易引發情緒失控,而造成嚴重事故。班主任除了日常的教學生活外,也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采取豐富的心理健康教學方法,來預防學生的心理疾病,對其進行思維上的引導,使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過輔導和糾正的方法來對心理出現問題的人進行治療,確保其心態能夠平復到正常人水平的一種結語活動。因心理問題患者出現的問題各不相同,以及誘因上存在差異,因此對其進行教育時,可根據自身情況來進行治療方式的選擇和運用。心理健康教育依據心理問題患者的患病原因不同,可以分為心理素質培養和心理健康維護兩種。心理素質培養,其目的視為了培養中職學生心理承受力,使其具備抵擋不健康因素的侵襲,而心理健康維護,是幫助學生協調身心健康的發展。
良好的心理健康是有助于學生進行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職學生本來在人際交往中,因其自身原因,導致人際關系較差,容易受到其他學生的孤立,使其喪失學習的動力。心里健康教育能夠幫學生調整心態,樹立自信,積極與其他學生開展正常交往,融入集體之中,獲得認可。專家表明,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夠有效降低各種疾病的發生,使其智能、情感得到發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助其健康成長的重要環節。
多數中職學生因其自身具有自卑心理,性格較為內向,導致其對人際交往存在抵觸的情況。學習壓力大,使其忙于學習,缺少與他人溝通的機會。而當今時代獨生子女較多,父母因其工作原因,常年在外,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較少。人際溝通的時間和次數得不到保障,學生根本無法從實踐當中學會人際關系的處理方法,在遇到較為困難的問題時,也不會向學生和教師求助,將問題壓在心中,久而久之,超過自身能夠承受的極限,便會造成其心理上出現問題。
中職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較差,無法跟上日常學習的節奏,容易導致出現厭學的心理問題。而學習能力差的原因是,中職學生還沿用中學時期的的學習方法,并不滿足中職學習的需求,而自身也從自覺性較差、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等,使其學習能力無法提升上去,從而喪失學習的自信心,從而導致厭學。中職學生因其受社會認可度較低,因此存在較大的學習壓力,但自身并不具備較強的抗壓能力,也缺乏正確解壓的方式,最終導致出現對學習產生厭惡。
中職學生正好處理青春期,無論是身體還心理都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因為其性意識的成長,對異性較為向往,但其自身仍處于較為幼稚的階段,并不能即使調整這樣的心態,導致學生出現較為矛盾的心理問題。加之學校與家長采取嚴防死堵的政策,使得學生之間的異性交往存在壓力,而這種壓力會造成學生出現焦慮心理,從而影響學習,而這樣嚴厲的抗拒政策,也容易使學生產生叛逆心理,反而在處理此類問題時,會過于偏激,使得自身遭受嚴重傷害。
班主任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積極開展各種人際交往的實踐活動,采用獎勵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次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定期對學生進行學會處理人際關系的座談會,使其了解人際交往的意義,和人際交往的方法,在座談會結束之后,安排學生兩兩一組,共同來完成布置的學習任務,來為學生之間的良好溝通提供機會,對學習任務完成較為出色的學生,采取學分或者小獎品的方式進行獎勵,以此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除了自己開展活動之外,班主任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大型活動,如運動會、藝術節等,來提升其人際關系處理能力。
心理輔導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班主任可以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調研,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與其進行單獨的交流,傾聽學生的心聲,如果出現此類問題的學生較多,責可以將其集中起來采取講座的形式,對其進行心理輔導。班主任也開始邀請專業的心理講師,來對整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生整體趨向于健康層次的發展,自然有助幫助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的緩解心中不良情緒,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生活。
心理健康專家指出,青春期對于異性產生心理上的好感屬于正常現象。因此班主任與家長應該采取正確的措施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引導,使其明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學習。然后班主任應該引導學生采取電子郵件或者微信聊天的溝通方式,向自己訴說自身遇到的問題,然后對其進行答疑解惑,使其建立正確的兩性交往觀念。除了進行傾聽和溝通之外,教師也要組織相關的勵志演講活動,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
綜上所述,中職學生正處與心理和生理的快速發育時期,對其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班主任應該實施培養學生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注重心理輔導、注重排解青春期迷茫的策略,使的學生能以良好的心態開展日常的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