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君玲
摘 要:隨著我國高職教育事業的發展,民族地區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他們的思想狀況對帶動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維護社會穩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根據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所獨有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特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職院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個特殊群體,由于少數民族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獨特的風土人情及民族心理素質,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其思想和心理具有明顯的特殊性。作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既要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普遍規律,又要針對特定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探索其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與方法。
我們課題組通過調查發現,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大方向是好的,100%的學生擁護共產黨,有較高的入黨積極性。在主流價值觀方面,普遍認同主流價值觀,對自我意識、自我價值和自我實現都比較重視。雖然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方面大方向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中存在的問題
1、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價值趨向具有雙重性,價值觀常常不穩定。
許多少數民族大學生從小生活在本民族聚集的少數民族地區,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經濟生活、風俗習慣的熏陶下,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念。進入大學后,在漢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雙重影響,使得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也具有雙重性。一是全民族的利益;二是本民族的狹隘利益。我們課題組的調查顯示,當回答“面對國家利益和本民族實際利益發生沖突時你做何選擇?”時,有22%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選擇了“本民族利益優先”,而漢族學生回答同樣的問題時,只有2%的人選擇了“本民族利益優先”。一旦全民族的利益和本民族利益這兩種利益發生沖突時,學生就要做出選擇。所以,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價值觀常常是不穩定的,思想水平的提高也更加困難一些。
2、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民族意識,但政治意識相對薄弱
許多少數民族大學生有強烈的民族情感,隨著文化層次、個人素質的提高,這種民族意識有了更明顯的增強。我們的問卷調查顯示:當回答“你是否具有強大的民族自豪感”時,有80%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選擇“是”,而漢族大學生只有15%的人選擇 “是”;當回答“如果聽到其他人說我本民族的壞話,我會感到生氣”時,有80%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選擇“符合”,16%的人選擇“一般”,只有4%的人選擇“不會”。這些數據反映了大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但由于社會文化基礎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原因,少數民族大學生眼界和見識都只局限于本民族范圍,而對時事政治不感興趣。課題組的調查顯示,當回答“你了解黨的民族政策嗎?”時,只有36%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選擇“了解”,60%的學生選擇“只了解一點”,4%的學生選擇“完全不了解”;當回答“你覺得世界民族問題對中國有影響嗎?”時選擇“有影響”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占55%,剩下的45%的學生認為沒有影響或影響不大。這些數據表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時事政治不感興趣,其政治意識比較薄弱。
3、人際交往不協調,容易形成自己的小圈子。
課題組的調查顯示:當回答“你最愿意哪種民族成分的同學作為你的同寢室朋友?”時,少數民族大學生有52%的人選擇了“最好是本民族”,48%的人選擇“隨便什么民族都可以”,而回答同樣的問題,漢族大學生只有2%的人選擇“最好是本民族”,98%的人選擇“隨便什么民族都可以”;當回答“遠離自己所屬的民族群體,我感到不安”時,有55%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選擇了“符合”,有45%的人選擇“一般”或“不符合”。而同樣的問題問到漢族學生時,只有5%的漢族學生選擇“符合”,其余95%的人選擇了“一般”或“不符合”。
當少數民族大學生從生活的本民族文化環境進入以漢文化為主的文化環境之后,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孤獨感及思鄉之情。而部分同學來自相同的地域,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慣,促使少數民族同學容易走到一起,形成形成單一而又固定的活動團體。這樣會直接導致他們與周圍漢族同學交流少,熱衷于本民族這個小圈子,很難融人大集體。
二、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建議
1、堅持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我們要牢牢抓住這一主題,與時俱進地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經常組織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學習,接受生動的紅色主義教育,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激發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愛國熱情。通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使他們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本民族與其他民族一樣,他們的命運是與中華民族息息相關的。這樣才能堅定他們的愛國主義信念,增強他們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對偉大祖國的自豪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激勵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2、堅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的指導思想
對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他們急需解決的是:學業的順利完成、融洽的人際關系、民族自尊及權益得到尊重和滿足。這些問題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人點,解決好這些問題,對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 一定要堅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的指導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像關愛自己孩子一樣關心、愛護少數民族大學生,多與他們交流溝通,了解他們的思想和需要。對于具體的實際困難引起的思想問題,如人際交往不適、生活習慣不適、學業壓力、就業壓力等,則需要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真正成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排憂解難的領路人,以此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
3、要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民族文化、校園文化活動結合起來
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族文化,都希望本民族的文化得到發揚和傳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結合學校具體情況,積極開展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舉辦少數民族的聯歡會、運動會、競賽活動、歌舞比賽等活動,展現各民族的風采,使各民族的文化和藝術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形成民族大團結的氛圍,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民族團結教育。只有充分理解、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將他們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納入整個校園文化的視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接近他們,取得他們的信任和尊敬, 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造他們的的思想和行為。
[參考文獻]
[1]劉偉.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多元文化教育與國家認同[J].中國成人教育,2010,(20).
[2]徐建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徐靜.創新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8):52-53.
課題《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編號:18-HZY24)的研究論文
(作者單位: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