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生
【摘 要】本文結合當前教育環境下高職高專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及阻礙和制約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利因素,探討了高職高專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實現途徑的問題。
【關鍵詞】高職高專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3-005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3.025
教學和科研是衡量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重要價值尺度。從高校教師的職業特質來分析,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包括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術、專業能力和專業素質。教師專業發展關乎學校、學生及教師個人的發展,掌握并及時解決制約和阻礙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對學校、學生及教師個人都至關重要。
由于高職高專學校有別于本科高校的特殊情況,本文主要探討高職高專學校影響教師自我發展意識的因素和高職高專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實現途徑。
自我專業發展意識是教師個體基于現實的需要,按照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而形成的關于自己未來發展目標的系統化、理論化的認識,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在個體心理上的反映,是教師根據教師專業化及社會給予教師的特定的要求,不斷習得與教師角色和規范的精神追求,是努力實現預期目標的心理反映。
1 個人因素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
(1)長期從事1-2門課程的教學,教學內容相對于本科院校要少,難度要求要低,同時學生的整體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足,使得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不高,教師進行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動力不強,教學模式落后,教學手段單一,專業發展意識淡薄。
(2)社會對高職高專院校的認知程度相比本科院校較低,這使得教師們對自身的職業認同不高,職業幸福感較弱,由此導致教師的工作動力不足,內在動機不強,這些勢必對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最終對高職高專教師的專業發展造成了障礙。
(3)高職高專教師除了要完成教學任務外,也要完成學校規定的科研工作,教學科研的壓力以及職稱評聘競爭的壓力,對于自身客觀條件的限制及主觀因素不足的高職高專教師來說,往往導致嚴重的心理失衡,有些教師甚至喪失了晉升職稱和聘任的勇氣,對學校的工作消極怠工,得過且過,不求上進。
(4)高職高專院校與本科院校相比較而言,在信息、資源的獲取、學習平臺的提供與建設方面要少得多。這對本身就自我學習能力較弱的教師而言我學習途徑變得更少更窄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規章的制定,行政人員參與較多,任課教師參與較少,教師的自主性受到較大的限制。
(5)教學與研究是相輔相成的,教學活動必須與教學研究緊密結合,教學活動要建立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大學教師必須不斷地進行研究活動。但由于高職高專教師知識基礎的限制,由于培訓、進修體系的缺乏,高職高專教師們的教育科研方面能力較弱,參與課題研究的機會較少,這直接導致了科研能力進一步的下降,也導致了教師間沒有互相分享與互相協作的機會,最終的結果是大家談到科研就怕、就躲,視科研工作為洪水猛獸,嚴重影響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以上的種種不利因素對高職高專教師專業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廣大高職高專的教師們在面對這些不利因素時應該應迎難而上,適時調整心態,不斷增強抗壓能力,培養樂觀、自信的個性,正視困難,勇于挑戰,在不斷攻堅克難的過程中增強勇氣、增強自信,百折不撓、不斷進步。
2 學校因素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
(1)一些高職高專院校民主意識不強,官本位現象嚴重,管理方法和手段比較簡單,廣大教師缺乏參與學校管理和決策的機會,加上部分學校領導的官僚意識,一些教師在工作上也得不到學校領導的支持、鼓勵和認可,其主人翁的地位和責任意識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2)在知識、科技、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教師專業發展靠教師個人單打獨斗是完全行不通的。個人思維的局限性及模式化傾向,嚴重限制了其對外界知識、科技、信息、技術的獲取量,限制了教師專業發展的渠道。對此,學校或院系應通過組織各種研討會,組織課題研究、精品課程開發等多種活動通過將具有不同經驗、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教師集合在一起,努力營造團結協作、互信互諒的氛圍,激發廣大教師的熱情,實現互助學習,取長補短,打破固步自封,從而實現教師的共同發展。但目前這些活動在一些高職高專院校的開展欠缺。
(3)教師評價制度在促進教師發展,在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情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有些學校評價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不足,有些學校的評價制度只是將相關院校的評價制度在稍加修改后就拿來使用,未必符合本校的實際情況,甚至頒布實施是也未經過一線教師的表決同意,這些制度難免會成為教師發展過程中的羈絆。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提升,學校在引導、管理、激勵、評價等方面的外力作用至關重要,學校管理者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3 高職高專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實現途徑
3.1 做好教育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高職高專學校教師亦為傳道、授業、解惑者, 但其與本科院校教師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與專業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差別更甚。因此,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師的科研工作重點應該是與自身的教學實踐、教學心得相關聯的研究,而不應該是一些高深的純理論的研究。教師的研究問題應該是來自于自身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來自于對自身實踐教學過程的不斷反思、系統總結的過程中、是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教與學的關系及師生發展等實際問題的研究。研究的成果或目標不是一定要形成高深的系統的理論,而是要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并將該方法付諸于教學實踐中去,指導教學實踐,反過來通過教學實踐驗證該方法,不斷嘗試,不斷反思,不斷改進,最終形成切實可行的理論方法,從而達到了教學科研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有效地結合,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不是一個短期的、階段性的過程,而是貫穿整個職業生涯的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過程,不斷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反思教學實踐中問題的過程,不斷提高教學研究能力、實現專業發展的過程。組建教學科研團隊、科研課題組,定期開展科研交流活動,對教師的教學研究意義重大。為了確保教學研究的順利進行,學科帶頭人要切實起到帶頭作用,參與教師也要真正參與其中,而不能是科研活動流于形式。
3.2 搞好團隊協作,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對于教師專業發展,除了個體自身發展外,還要保持開放心態,隨時更新教育信念與專業技能。為此,教師要充分挖掘,利用各種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專業發展的資源,包括與其他教師的交流,并進行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使自己的專業視野更加寬廣,擴充自己的專業內涵。高職數學教師之間的協作能打破科研發展的僵局,增強學術交流、組建學習共同體,為教師創造更多的學術科研機會。教師間可互助學習,形成教學實踐共同體;相同研究方向的教師可以組建科研共同體;不同專業教師間可以建立跨學科的協作共同體;也可以與其他院校的教師建立跨地域的協作共同體。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以上共同體的發展創造了多的實現機會。通過以上的協作形式,教師之間共同創造機會、分享經驗會更有利于教育和科研的發展。如果能正確處理好這種開放、合作、競爭之間的關系、既有利于不同成員的自我發展需要,又能形成個體有活力、團隊有活力的良好組織氣氛。
3.3 加強終身學習,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首先教師要主動學習,教師專業發展主要通過教師的自主學習來實現,而教師學習的核心部分是教師個人作為學習者的反思、對教學實踐環節反思、對自己教學經驗進行批判性的反思。由于教師個人經驗的局限性,教師要向同伴或同事學習,借它山之石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個體學習和合作學習實現專業發展。教師可根據所教授專業課程成立教學和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應該具有自愿性、同一性、發展性等特征。學習共同體成員可以進行集體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集體反思,取長補短,定期舉辦教學研討等。
3.4 開展校本研修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校本研修是以學校為基地、通過校外專家和校內有經驗教師的專業引領,促使本校教師專業可持續性發展及提高學校辦學水平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校本研修主要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遇到的各種具體的教學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其研究內容與學校教育教學的實踐緊密結合,目的是解決學校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積累了第一手的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二專家們掌握著指導教學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在校本研修過程中,二者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各取所需,有利于教育理念落到實處,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圍繞共同的目標進行合作、共同進行探究。
4 改革學校對教師的管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管理者要改變觀念,建立以人為本、科學民主的管理制度,要創造一種人人都能參與的機制和氛圍,讓教師有機會參與到一些與他們密切相關的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切實反映廣大教師的心聲,讓教師能更好的了解學校的現狀、未來發展目標,激發教師的主人翁精神,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增強其歸屬感和責任感,這勢必會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不僅要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同時還要注意制定各種激勵措施,促使教師專業發展,使制度真正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長效機制。系科也要大力加強自身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關注教師職業發展,多組織教師參加教學研討和交流等活動,為教師提高專業技能和進修創造條件,促使其專業的發展。系科領導也要要關注教師的日常表現,對產生心理挫折和職業倦怠的教師,要認真分析和正確對待,幫助查找原因,解決問題;還要盡量創造條件為教師解決一些實際困難,設法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加強教師與領導之間、教師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緩解人際關系的緊張狀況。
【參考文獻】
[1]王萍.高校教師的專業性發展及其途徑[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4):120-122.
[2]鄭倫仁,周鴻.《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及其自我實現途徑研究》[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5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