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中的美術教學和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將美術教學和生活相融合是現實的要求。教師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擔當著發現美和創造美的重任,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實施生活化的美術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形成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學習態度。基于美術教學和生活的重要聯系,本文嘗試從三個方面來探討將初中美術和生活實踐相結合的策略,即創設生活化美術教學情境、展開生活化美術實踐活動、優化生活化美術教學評價,以期學生在這種美術教學中獲得美術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美術;生活化;情境;實踐活動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既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導師,也是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引路人。鑒于美術與生活之間不可分割的重要聯系,在初中美術課堂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有效地將美術知識與生活融為一體。本文重點研究如何更好地開展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具體展開。
一 創設生活化美術教學情境
初中美術教師應在充分把握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前提下,認真設計生活化教學情境,并將相關的美術元素融入美術教學中,從而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積極性,有效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此外,美術教師在美術教學情境的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挖掘教材內容和生活的契合點;結合初中生的年齡、心理和認知特征,創造出一種容易被接受和理解的情境;情境的形式新穎多樣,從而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講授《色彩與生活》一課時,教師可以使用圖片、視頻、短片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展示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然后引導學生思考:人們的生活與色彩密不可分,但是如何將色彩巧妙搭配在一起形成豐富而和諧的色彩效果呢? 學生在這種以生活為導向的問題情境中加強思考,從生活與色彩之間的聯系出發,觀察生活中各種色彩的組合,學習色彩三要素的知識,體驗不同的審美感受和藝術內涵。通過此課程的學習,學生們了解到生活中到處都有色彩,只要善于發現和創造,美術表達就可以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入大自然中去,在大自然的情境中引導學生觀察和歸納不同的風景色調變化,并用繪畫寫生的方式記錄下來。
二 展開生活化美術實踐活動
美術不是一門只依靠傳授理論知識就能夠學好的學科。有些教學內容只依靠教師講解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在實際的美術實踐中感悟體驗和內化提升。初中美術教師除了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要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培養美術素養和自主審美意識,增強學生的獨立性和思辨能力,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這樣才會使學生產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
例如,七年級教材中《學習服裝的色彩與搭配》一課,教師可以制定一個服裝色彩搭配比賽,主題是“扮美母親節,媽媽更美麗”。比賽要求每人回家為媽媽搭配幾套服裝,服裝色彩要求三種以上,根據不同的場合和功能進行選擇。比如為去健身房做搭配,為參加單位慶祝晚會做搭配,為去海島旅游而搭配等。要求依據媽媽的體型和氣質而定,然后讓媽媽穿上不同套系的衣服拍照,看誰為媽媽搭配的衣服最得體且具美感。這種活動能使一些學生將平時羞于直接表達的對媽媽的愛和感激之情用生活化的方式表達出來。通過此次美術主題活動,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美術知識,也懂得了如何從美學和實用性的角度選擇服裝,更重要的是增進了母子感情,使學生熱愛生活關心他人。
三 優化生活化美術教學的評價
初中美術教學評價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所以在評價學生美術作品的過程中,不能對學生作品的好壞進行評價,而要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老師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展示學生的美術作品,同時更加注重學生的美術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使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體會到美術的價值,在生活化發展性的美術評價中產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例如,學習過“服裝的色彩與搭配”后,若適逢節日可舉辦與之相關的主題活動,比如環保時裝秀,網絡創意時裝賽,節日民族服裝展等活動,放手讓學生施展自己的美術才華,并引導學生相互評價,提升感悟。教師在教學評價活動中應鼓勵學生的創新意并培養創新能力,不宜使用統一標準和答案去局限學生,避免使用僅尋求共性而忽略個性的評估方法,避免讓學生只追求作品的表面效果而沒有創新;要讓學生以生活的角度來評價自己的作品,讓公眾來評價學生的作品。
總之,初中美術教學需要基于生活,作為初中美術教師要在美術教學中挖掘生活化的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生活實踐機會,使學生感受到美術的實際價值與魅力。
參考文獻:
[1]呂文博.走進生活,陶冶情操——初中美術教學探究[J].才智,2019(25):75.
[2]郭維霞.美術教育生活化,藝術美學進萬家——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9(27):220.
作者簡介:周麗萍(1972.6—),女,湖北人,研究方向:中小學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