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醫護理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采用中醫臨床與護理方法來實現對患者護理的應用型課程。因此中醫護理實訓的關鍵在于實踐,在實訓之中聯系實際,才能切實提升護理教育質量。針對此本文研究中對中醫護理實訓課程開設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目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際,提出針對性的實訓課教學方法,希望研究能夠促進中醫護理實訓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中醫護理;實訓教學;教學方法
中醫護理是一項實用性強的學科,在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未來臨床工作中所具備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要良好掌握相應技能,才能服務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在我國《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指出,大力發展中醫護理,發揮中醫護理特色與優勢,就要加強中西醫護理技術的結合,促進中醫護理的可持續發展。
一、中醫護理實訓課程教學現狀與學情分析
在中醫護理實訓課現狀調查中發現,由于多種原因的影響,我國中醫護理實訓課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中醫護理課內容較多,但是實訓課安排課時較少;又如護理實訓課上教學模式單一,實踐不足等。這些問題對于實訓課教學成效與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產生一定阻礙。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課時安排上,中醫護理學包括中醫理論、中醫護理理論與養生、中醫護理技術三大部分。一般總課時共計72課,但是為奠定好學生的理論基礎,在教學中往往將教學重點放在了理論教學中,安排60左右學時,而留給中醫護理實踐課的學時明顯不足,學生護理動手能力較差。而后期實習階段,許多學校都沒有讓學生深入到中醫科室開展實習,理論知識根本無法聯系到實踐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護理實踐產生消極影響。
其次相對中醫護理知識涵蓋內容較多,許多該專業的學生基礎知識較差,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學習興趣不高。尤其是對于剛剛接觸或者專升本上來的學生而言,中醫十分的奧秘,學習中雖然有濃厚的興趣,但興趣難以保持,在后續學習中由于學習難度較大。在護理實訓課教學中必須要做好學情分析,了解學生興趣所在與已有知識基礎,然后開展針對性教學,提升中醫護理實訓教學成效。
第三在教學模式與方法的選擇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眾所周知,中醫護理學理論知識多,實踐性強,許多教師教學中過于重視知識教學,輕視技能學習;教學方法選擇上,針對護理實訓內容則采用簡單重復的方式,一遍遍進行練習。在考核中也主要采用書面的方式,而忽略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選擇不恰當,最終導致學生對中醫護理實訓課的興趣不高,與臨床工作結合不密切的現象又導致學生護理實訓能力難以滿足臨床工作需要。
二、中醫護理實訓課程教學方法優化
針對中醫護理實訓課在課時安排、學情基礎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節主要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中醫護理實訓課教學方法優化策略,目的在于提升學生護理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優化課程設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
中醫護理實訓課應以社會需求與學生專業發展為導向,強化教學課程的整體設計,在充分認識到中醫護理重要性的基礎上,強化學生對中醫護理課的認識。在教學之中培養學生良好職業精神,突出中醫護理實訓課程特色,構建內容充實、方法多元的護理教學體系。例如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現代護理理念與技術,在課程設計中強調實踐能力,教學中通過各種方法為學生創建符合臨床應用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模擬真實”場所中以具體病例為基礎,以真實“護士”角色開展護理工作。例如在教學中發現許多學生對護理理論知識學習興趣不高,而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臨床護理有著濃厚的興趣,針對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被動”轉為“主動”,以項目教學或者任務教學法來推動學生實踐操作,培養學生良好動手實踐能力。
(二)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有鑒于中醫護理操作的實踐性較強,在教學中要選擇適合該內容的方法,進而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例如中醫護理實訓內容大部分操作簡單,任務明確,所以教學中可以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以項目操作和實訓內容為導向,以學生動手能力為本位,引導學生發展,最終實現“腦、眼、手”的協調統一。具體實施中首先要對中醫護理實訓課進行模塊劃分,將每個模塊內的核心技術與實訓內容進行確定,分成若干個任務小組。在教師在課堂中講解完護理理論知識并完成實訓操作后,按照訓練項目任務將各個操作發放給每個小組,要求學生在觀看實訓視頻后,組內討論、練習實訓操作,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一定指導,解決實訓操作中遇到的問題。最后小組完成交流后,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護理實際操作,或者以小組競賽的方式來評價小組實訓學習情況。
(三)優化實訓教學評價模式,推動學生護理能力
教學評價方式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興趣與能動性,在傳統護理評價中主要是采用書面評價的方式,這種模式雖然考核較為全面,但是對于學實際操作能力的考察存在一定缺失,影響學生護理技術學習動力。針對此在教學改革與教學方法創新中,教師也要對實訓教學評價模式進行優化,構建多元主體評價下的多元化評價模式。例如在學生實踐能力評價中,可以采用動態評價的方式,不在將期末理論成績作為唯一的考核標準,而應采用將實踐技能操作考核與理論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模式。提高實踐能力在總成績中所占比重,進而激發學生對中醫護理實踐的重視,最終提升實踐能力。
三、小結
中醫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發展的醫學理論體系,在歷史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病患護理經驗。其理論知識多、實踐性強,長期以來都是護理教學的難點內容。本文研究中在對中醫護理實訓教學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淺要的分析,最終針對此提出教學優化策略,在教學實踐中取得良好效果,值得教學中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海燕,王軍.行動導向教學法在中職衛校中醫護理學實訓課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10):78-79.
[2]張歡,于睿.中醫護理學實訓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J].醫學信息,2019,32(2):31-32.
[3]謝宜南.高職院校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教學的問題與思考[J].中華護理教育,2018,15(6):465-467.
作者簡介:
周秋梅(1991-),女,漢族,四川蒼溪人,本科,助教,云南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中醫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