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
(畢節同心農工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貴州 畢節 551600)
“工匠精神”的培養是實現“大國工匠”的前提條件,培養工匠精神就是培養他們新魯班的精神,培養他們敢于創新、精益求精、踏實奉獻精神。“工匠精神”是實現大國、強國的有力保障,在中職教育中,特別是專業課教師,就需要培養他們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奉獻、敢于創新的精神,新時代賦予我們新使命和責任,新時代背景下需要我們中職教師把握好職業教育“春天”的新契機,立足于社會發展之本,以學生為本,探索創客教育新模式,培養大國工匠,不忘職業教育的初心。
(一)隨著市場汽車數量的不斷增加,整個汽修行業也飛速發展。汽車的普及,使其成為民眾生活必需品,汽車維修市場不斷擴大。這就要求我們的中職汽修學生在汽修市場快速崛起之時,首先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其次秉承專注、敬業、嚴謹的工匠精神抵制金錢利益的誘惑,以贏得車主的尊敬,掙有尊嚴的錢!
(二)汽修市場的擴大,這方面的人才也顯得極為缺乏。目前,我國汽修人才的缺口高達180萬。汽修技師以往都是企業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培養,這樣培養出來的汽修技師缺乏系統性的知識,而中職汽修學生又相對缺乏職業素養,都沒有達到培養出有工匠精神的汽車維修人才。
(三)各企業對高級專業汽修人才極為渴求。因為從事汽車維修服務的專業汽修人才質量參差不齊,受過系統專業教育的技術過硬的高級汽修人才有著更大的核心競爭力。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說“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流的工匠要從少年培養,高級汽修技師要對自己精益求精,不斷超越自我。
(一)堅持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中職學校應該重視中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職業道德教育中應該融合工匠精神,積極搭建各種平臺,例如,定期組織中職學生觀看大國工匠系列紀錄片、企業參觀實踐等相關的主題教育活動,將工匠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進中職汽修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增強職業道德培養的針對性,通過正能量的傳播解除職業道德培養的困境,幫助他們培養穩定的職業價值觀,養成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以及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二)深化產教結合,實行“師傅帶徒弟”的新時代學徒制。新時代學徒制以校企之間的合作為基礎,培養學生為核心,通過課程教學,以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還有教師、實踐師傅的指導為支撐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能夠更好地將學校學到的理論在企業中進行實踐,提升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中職汽修學生能感受到企業氛圍,尤其是企業文化中的工匠精神,這在實踐活動中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社會大環境下應建立一套完善的工匠制。
首先,要提升工匠的薪資待遇。鞍鋼技工李超在冷軋廠20多年的時間里,國家發明專利5項,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技術革新高達230多項,其革新成果創造經濟效益達1.3億元,但是每月的績效工資居然只有5千元左右。
其次,工匠職業上升空間的開拓。由于針對工匠技師的職業資格和職業教育制度有待完善,沒有建立與之相應的評價體系和職業培養,未能給予工匠職業發展更多空間,沒有形成對工匠技師的相應獎勵機制,很多人因故被迫轉行,造成了大量核心技術人才流失。
再次,促進尊重工匠的社會風尚形成。只有給工匠技師更高的社會地位,肯定其貢獻,讓工匠技師感受到自身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才能真正發揮工匠技師的主人翁精神,不斷改善自己的技能,提升工作質量,創造更大的效益。
總而言之,目前中職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養仍然處于起步狀態,需要更多的實踐及探索,尤其是現階段新時代背景,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偉大復興,工匠精神作為職業教育中學生的必需技能,特別像汽修專業課老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需要潛移默化的滲透,擺正學生的“三觀”,從學到生產過程中有“匠心”才能有質量,要培養學生的“匠心”,掌握精湛的技術技能,努力成為“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