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華
(河北省永清縣里瀾城鎮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教學方案是實施教學的依據,制訂合理可行的教學方案是搞好教學的前提,所以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因材施教,制訂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案,以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與學,進一步強化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鉆研教材和備課時,應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設計教案,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解決難點,克服教學中的主觀盲目性,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在“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思考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較大小,學生會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來比較分數的大小”這個問題,教師就可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教學互動能夠引發智慧的碰撞,促使參與者取長補短,從而強化教學效果。在實踐中,我發現探究學習不等同于開展活動。倡導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突出特點。所謂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從學科或生活中的問題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以獲取知識技能,培養能力,以獲得情感體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是對傳統的教育方式的徹底改革,改變了學生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種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個性。
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課堂要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整合相對于人的發展而言缺一不可。“第一,三維目標中的‘知識’,將原理性知識、規律性知識、經驗性知識同時納入知識范疇。技能包括表達交流、問題解決、信息處理、實驗實踐、創新創造等。第二,‘過程’是指讓學生經歷知識與技能形成的過程,方法是掌握各類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方式與策略。第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反映了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化時代對學生價值選擇的尊重。”只有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才能實現發展。因此,制定課堂管理目標時應符合三個基本教學目標,從而保證課堂管理的科學性、有效性。
數學教師能利用文字處理軟件,如Word、Wps等編寫教案、考卷,撰寫論文;應能利用電子表格軟件,如Excel軟件對教學研究中采集的數據、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排序、篩選、統計、分類匯總等處理,并制作成表格和分析圖表。能輔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如制作某個主題的圖文并茂的小報及教師對學生的評語,對某些自然現象觀摩結果做出統計分析圖表、實驗報告等。
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是學生適應現代生活、未來發展的基礎,是進一步學習必要的數學準備。新課標數學實驗教材倡導人人學“必需”的數學,強調突出課程的主干。它把原教材繁、難、雜、偏的內容刪去。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必須遵循這一改革趨勢,不選與課本內容無關的偏題,繁雜的計算題,以及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怪題。精選一些對學習與發展必需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題,為學生提供發展平臺。為了檢測教學目標是否實現,作業設計應融入與教學目標一一對應的檢測題型,從而達到本節課教學的評價目標。作業設計的題目每一道都應針對相應教學目標,題型的針對性要強,題量依據各班學生學情差異而定。
數學概念、公式、法則是數學運算的依據。數學運算的實質,就是根據有關運算的定義,利用公式、法則從已知數據及算式推導出結果。在這個推理過程中,如果學生對概念、公式、法則混淆不清,則必然影響結果的正確性。學困生運算能力差,普遍表現為運算不正確,即在運算中出現概念、法則等知識性的錯誤。因此,在輔導學困生學習或是在教授新課時應該經過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自然形成概念、法則,弄清它的來龍去脈,明確條件是什么,結論是什么,在什么范圍內使用,并通過課堂練習及時鞏固,使之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清晰的記憶。
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相當廣泛,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能成為數學課程資源。例如:一年級學生通過觀察“小小的火車票”,綜合運用了位置的表示方法、認識了時間、練習了人民幣的換算;四年級通過聯系春游情境中的租車問題,滲透估算的策略與思想;六年級通過制作圓柱形筆筒,加強學生對圓柱側面積和底面積的認識。此外,像購物小票、商場折扣、話費清單、衣服標簽、存款利率等都可以成為數學課堂學習的重要資源。實踐證明,這些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更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便于學生理解,有助于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數學課堂教學中往往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形。在“意外”發生時,是驚慌失措還是借機引導,體現了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例如,在一年級教學“進位加法”的研究課上,學生準備的學具不夠用,有兩個孩子還為了一個圓片的“歸屬”問題爭得面紅耳赤,完全不顧忌后面還有老師聽課。教師見此情形,并沒有急著定奪,而是先把“學具不夠用”的問題拋出來,讓學生出主意,引導學生相互合作解決問題,最后圓片的“歸屬”問題也迎刃而解。
在新課改背景下,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分析小學生接受能力的基礎上,采用自主探索性數學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學習方式變革的成功嘗試,它強調學生主體地位,在探究中的主動體驗和實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興趣。在高效課堂教學的實驗中,根據小學生心理、研究特點和知識能力水平,結合班級實際情況運用科學理論、實驗法等研究方法,采取小組合作學習,重視實質的交流和互動,而不是僅僅圍成一個圈,討論討論就完事,從實驗結果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