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尼沙古麗·阿布都克熱木
(新疆阿圖什市第六中學,新疆 阿圖什 845350)
引言:語文教學中實用性和創新性是彼此依存,相得益彰的,就拿各地的中考作文來看,每年都有不少滿分作文出現,此類作文的鮮明特色便在于“創造”二字,飽含創造性因子的觀點才能避免老生常談,也更容易吸引閱卷人的眼球,可見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培養的關鍵性。所以,教師于語文教學中需謹記創造性原則,開展更能調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語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斷蛻故孳新,強化創造性思維。下面筆者主要基于自身授課經驗,就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相關實踐加以分析:
聯想是強化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絕佳途徑,教師應于引導學生了解主要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拓展他們的思維,引導他們基于多重視角去想象、去探究、去體驗語文世界的獨特魅力。初中語文課文中有許多抽象化的事物,例如風便是不能用眼去看、用手去摸的抽象事物,但朱自清在《春》這篇課文中,卻從做個視角描述風這一特殊事物,在他看來,風像母親溫柔的撫摸,春風里有泥土、青草和花的芬芳。在教學《春》這篇課文時,教師便可以適時帶著學生離開閉塞的教室小課堂,深入自然大課堂,調動多重感官去感受風、感受春天,在感受完春日美景后,讓學生將自己感受到的春天描繪出來,以此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將這些思維以作文的形式呈現在紙上,在評價學生的作文時,教師要注意要以激勵性評價為主,激發學生寫作的踴躍性和自信心。
問題可以鞭策我們去探索、去思考、去實踐,能不能發現問題和提出質疑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潛力的關鍵所在,提出質疑是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體現。于實踐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強化學生剖析問題、應對問題的能力,也要有意識地強化學生探尋問題、提出質疑的精神,發現一個問題有時候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意義。于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多多激勵學生去發現、去提問,學生惟有在不斷質疑中方能形成最獨到的見解和思想。于以往的語文課堂上,教師通常只是給學生解析課文的作者、課文背景、課文構造、主旨思想等固化的內容,這致使學生對課文的認知也逐漸趨于固化,不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加之在學生看來,教師自有其威信力,學生很少質疑教師。新課標要求下,教師需正視學生大大小小的質疑,對于敢于質疑的學生要給以鼓勵和肯定,打造一個融洽多元的語文課堂[1]。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一文時,文章的主旨思想在于贊揚愚公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但也有一些學生覺得愚公這種行為比較頑固不化,明明有更省事省時省力的捷徑,他不去走,反而固執地辛苦勞作,不講究效率性。對于這一質疑,教師第一步先要給以認可,后續再慢慢引導、補充、糾正,在潛濡默轉中激勵學生學會質疑,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強化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總之,于語文課堂,教師需積極探尋課本中的創新素材,激勵、啟迪、引導學生踴躍提問、積極發言,多多引導學生基于多元視角思索、探究、質疑,繼而形成自己獨到的觀點[2]。
作文創作同想象力的豐富與否密不可分,惟有擁有無限想象力的學生,方可以創作出更具創新活力的作文,在固化“應試教育”的束縛下,初中生的作文創作思路較為有限,筆下的作文規行矩步,沒有新鮮感,但是伴隨新課改的推進,我們的寫作課堂需要深入改進和優化。教師可以于課文解析過程中也可以適時設置一定的續寫、擴寫任務,引導學生拓展思維、全面聯想,例如:在講解《桃花源記》一文時,便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文中“隧迷,不復得路”加以續寫,思考無法找到正確道路的原因[3]。學生可以自由想象,無論有多少奇思異想都可以寫下來,這種無拘束的續寫練習,有助于學生突破思維枷鎖,生出更多綿綿不絕的新奇見解,在這種潛濡默轉的思維訓練中,必然能夠引導學生激發更多創造性觀點,行之高效地強化寫作創新水平。
于以往固化的語文課下作業規設中,教師一般喜歡“題海戰術”,長時間布置大量刻板的練習題目,加之練習題目的題材形式較為固定,缺少新鮮感和創造性,學生難免會失去自主學習的踴躍性。因此,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還要從語文作業著手,變革以往刻板固化的作業布置模式,聯系學生的學情狀況設置一些新穎獨特的思維性作業,讓學生在做作業的同時強化創造性思維。例如:在講解完《木蘭詩》一文后,筆者給學生設置了一個聯系課文內容,剖析木蘭性格特征和所處年代背景的作業,學生可以在課下自行搜索相關素材,并于此基礎上聯想一下木蘭從軍歸家后發生的故事,以此寫一篇微作文,對課文內容進行重構和創造。
結束語: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培養的關鍵性毋庸贅述,初中語文教師需全面意識到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性,認識到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價值和意義,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突破常見誤區,持之以恒地探索,不斷革新和優化語文教學模式,努力掌握更多科學高效的授課手段,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引導學生于潛濡默轉中不斷強化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