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峰
(昆山市第二中學,江蘇 昆山 215300)
道德與法治屬于對青少年開展德育教育與普法教育的重要課程,同時也是青少年綜合素質培養與發展的重要基礎性教育工作。而經過筆者調查發現,很多學校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在課堂教學效果上很不理想。因而針對怎樣改進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德育水平和綜合素質,本文擬從怎樣引入生活化教學法改善課堂教學效果為切入點,探討以現代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改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有關策略,以下本文就從具體方面對該課題展開詳細論述。
通過對很多中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本文發現,在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上,很多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缺乏學習動力、上課交頭接耳、開小差、做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教師盡管三令五申,也很難完全杜絕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的問題。通過訪談本文發現,存在此類問題的學校,其教師普遍在課堂教學模式上全程采用單一的結合教材板書講解的模式,一堂課當中教師跟學生之間缺乏互動,學生只能被動聽講,自由受到嚴重束縛,課堂氛圍沉悶枯燥,學生對知識學習采取消極抵觸情緒,這樣自然難以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很多從事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教師,依然在教育理念生抱著以往應試教育的陳舊觀念,認為做好道德與法治教學,就是讓學生通過記住教材內容,考出好成績,而不重視對學生道德認知能力、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將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工作視為對教材知識的單調灌輸,而且寄希望與通過布置大量的作業,讓學生通過枯燥單調的反復訓練,記住教材上的知識點。這種陳舊保守的教育理念影響下,教師在教學工作開展上只重視怎樣讓學生記住知識,而不重視怎樣讓學生理解知識,這樣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德育水平自然難以發展起來,而且枯燥單調的學習還嚴重影響了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上的積極性,造成課堂教學上學生不支持、不配合,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些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上,僅僅把課堂教學停留在對教材內容的宣讀方面,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講解,完全成了依托與教材內容的照本宣科,教師自身對道德與法治方面歷史社會知識、法律知識等缺乏系統了解,備課工作也做得不認真,這樣課堂上就只能讀教材,這樣的教學跟學生依托與教材進行自學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學生自然提不起學習興趣。
課程導入課堂教學工作中,最關鍵的起步環節,如果做好了課堂導入,學生對一課內容的學習興趣可以有效調動激發起來,這樣可以為后面的講課做好鋪墊,使得課堂教學效果獲得提高。如果教師可以使用生活化的素材進行課程導入,采用一些可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問題或事件來進行導入,可以有效地激發出學生對這一課學習的好奇心與主動性。如《認識我自己》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運用一個生活化的案例進行導入,講一個母親在教導孩子時經常講“鄰居家的孩子”多好多好,而批評自己的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好。結果后來鄰居家的孩子因從事非法犯罪活動而進了監獄,而自己的孩子反而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法官。讓學生思考,如果他人對你作出評價時,你應該怎樣認識自己,如果你事事都按著他人的評價去做,而沒有自我認知的能力,會出現怎樣的后果?這樣通過結合生活現實的導入,可以使得學生立即對這一課的內容學習產生興趣,從而為接下來的課程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往往采取整節課進行板書講解的方式,一節課從頭講到尾,這種模式下,學生一堂課幾十分鐘,始終只能被動地聽講,學生的自由受到很大束縛,很多學生都只能在課堂前十幾分鐘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時間一長,就容易出現注意力渙散,精力不集中等方面的問題,課堂教學容易在中后期出現很多學生打瞌睡、不注意聽講的現象。本文認為這都是僵化枯燥的教學模式造成的,而要打破此類單一枯燥的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入互動情境和參與情境,通過以生活化的素材設計出可以跟學生互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參與到其中來,其自由得到釋放,注意力被重新調動起來,這樣可以有效提高這一課的教學效果。如在《好習慣受用一生》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在課程中期,設計一個生活化的情境劇本,讓不同的學生分別扮演一個家庭里面的父親、母親、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表演一個家庭場景,其中的劇中人物會表現出一些方面的好習慣和壞習慣,讓其他學生通過觀看找出哪些屬于好習慣,哪些屬于壞習慣。這樣通過設置可參與互動的生活化情景劇,使得這一課的課堂學習氛圍得到激活,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改善了課堂教學效果。
《道德與法治》里面的很多知識,都跟人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很多道德為什么是到底,法律制度的設計初衷是什么,這些問題都具有深厚的社會學背景。因而如果僅僅讓學生記住教材上的知識點時不夠的,還要讓學生理解很多道德與法治方面的知識原理,而這需要教師結合一定的實例對其進行解析。教師如果能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將課程教學中的一些知識點結合時事進行案例分析,可以讓學生在理解認知很多道德與法治知識上更加深入,使得學生的德育水平、價值觀和理解力更好地培養發展起來。如《消除歧視》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印度爆發的一起種姓歧視事件來講解,為什么人與人之間不應該存在歧視,歧視會造成怎樣的錯誤和負面影響,導致怎樣的悲劇后果。這樣通過結合時事案例進行的講解,可以讓學生在理解歧視這一概念的社會學意義上更加深入,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判斷力,提高其綜合素質與德育水平。
綜上所述,進行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需要教師做好大量的教學研究工作,課前的準備與科學的課程設計是做好生活化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秉持為教育負責,為學生負責的態度,努力做好教學工作的每一個細節,才能使得生活化教學發揮出應有的效果,使得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