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鎖金
(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南莊鎮洪善堡小學,河北 保定 171400)
在我國惠農支農政策的不斷推進以及義務教育階段免學費上學政策的實施,更多的農村家長把眼光從學校資金的支出上轉變為學校的教育質量上,而小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關鍵階段,正是學生各項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教學質量尤其受到家長的關注。所以,在農村的小學教育,更應注重教學管理的質量,通過更新原有的教育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觀,順應時代發展,全面提升小學教學質量。
在農村小學中,必須要有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以教學管理為核心,制定教學質量管理制度、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以及課堂教學評估制度等,使之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教學管理體系。在健全教育管理制度的同時,還應學校考試的測試與評價,可以通過比較同年級、同一學科的學生的考試成績對這些教導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測,從而為學校教學質量的管理指明方向。
教育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過程,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對于學校而言,應提升教師“教”的質量,構建教學激勵制度,遵循質優酬多的激勵原則,將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身的利益相掛鉤,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學校可以通過制定教師績效評估制度,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激勵,進而提升學校整體的教學質量。
學校教學管理中,最為關鍵的是要對教學中的各個常規性的細節進行規范,使教師工作程序化。此外,學校實現教學常規化的管理,不僅能讓教師的各項教學工作依照制定的管理制度開展工作,還能給教師的績效評估提供依據,使學校的管理實現制度性的管理,讓各項工作的開展都有相應的制度依據。
農村小學各個學校教師之間的交流很少,而且與縣級、市級教師之間的交流更少,因而他們的教研形式往往是單一性的,而教研質量是最能體現一個學校教師的實力的,因此,學校必須要重視常規教研的質量,一是要有組織、有計劃的開展學科教研活動,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應用全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二是通過開展教育教學優秀案例與論文評比活動,提高教師鉆研教學的積極性;三是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實現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
要想實現小學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學校就要強化并完善個性機制,如制約機制、導向機制、保障機制以及激勵機制等,讓教育教研工作有跡可循,并實現普遍推廣。同時,為了保障學校教研活動的可持續性開展,還應充分保證教研活動開展的時間、地點、人員以及經費等各方面條件。此外,課題運作機制的順利實施還要有其他制度的保證,例如,給在課題教研中做出重大貢獻或課題研究新穎的教師與教研組予以精神及物質獎勵,提高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
教育教研的研究過程是教師結合當前先進的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整理出來的,因此,為了保證教學研究的創新性,農村小學就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與當前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通過遠程教育,實現教師資源的優化整合。首先,要對教師進行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的指導與培訓,指導教師學會運用網絡學習先進的教育知識;其次利用遠程教育的資源優化小學教師的資源,幫助各小學教師在網絡上實現教師經驗與教學案例的交流,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技能。
要想保證教學活動開展的有序化,就必須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在面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各種問題以及在課堂上的各種舉動,都能泰然自若的進行處理,保證課堂活動的正常開展。因此,對于農村小學教師而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不僅要與同行之間多交流溝通,還要不斷進修,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
高效課堂指的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在教學中,通過教師引領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與思維,保證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最大的學習成果,能高質量的完成學習任務,實現高效發展的一種課堂教學。高效課堂的實現最為關鍵的是教師,學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自主、探究以及合作的學習的,所以教師要“吃透”教材,在此基礎上對教材進行提煉與取舍,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定出能夠讓學生自主學習的高效化課堂學習活動,且給予學生充分的實踐活動機會。因此,高效課堂的構建,在于教師專業技能的不斷提升上,只有教師不斷突破自我,教學技能不斷上升,課堂教學才能不斷實現高質量化發展。
在新課堂深化推進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教育觀念也應不斷改變,不能再墨守成規。教師不僅要時刻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教育觀念,還要多參與各種組織形勢下的教研活動,在參與教研活動的過程中,博覽眾長,吸收各個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教訓,進而豐富自身的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為日后課堂教學的創新性和教學高質量高效性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對教學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創新是提升小學教學質量的前提與根本,在教學質量創新中,學校管理者要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以本學校自身的硬件及軟件為基礎,通過提升教學質量、教研質量以及教師專業技能,實現農村小學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