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赟露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850)
對于高校而言,聲樂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就是教師、學生、演唱、以及師生的教與學等等。聲樂心理學的研究能夠有效地幫助師生更好地理解聲樂發聲時的內在規律,同時對高校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有一定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聲樂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唱歌發聲時所產生的心理活動。歌唱是受心理活動支配的,良好歌唱心理是歌唱者能否唱好的關鍵。[1]事實上,演唱者在發聲時與演唱時的心理特征應當是一致的,也正是有了這一致的心理特征才能讓其系統地調整心理,然后再從心理角度進行體現。將聲樂心理學應用到聲樂教學中,實質就是以理論為基礎,探索聲樂學習中的心理狀態,促使演唱者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能夠有效調控其自身的心理因素,從而優化演唱效果。
對于聲樂教師自身的心理要素而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聲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心理狀態,聲樂教師必須依據自身的心理狀態來完成自身的教學科研任務。當前我國的聲樂課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創造性,這一點主要來源于獨特的聲樂課堂形式。因為不同學生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需要堅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開展教學活動,這就要求聲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一邊堅持教學一邊堅持學習,在確保自身把握授課心理特征的同時,對聲樂教學方法進行不斷地摸索與創新。除此之外,聲樂教學的高效開展還需要教師自身擁有良好的心理品質,這里的心理品質主要是指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情感、性格特征以及興趣愛好等方面。通常情況下,教師與學生之間開展相對頻繁的活動,在彼此之間進行心理交流活動的同時,就可能會出現真實情感更容易打動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學習[2]。而從專業角度來看,教師必須將學生視若己出,與學生建立平等互信的良好師生關系,從生活、學習多個角度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與關愛。
學習聲樂的學生的心里要素實際也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不同性別學生心理上的差異性,這里所說的差異性又可以拆分為三個方面進行解釋,第一就是不同性別學生在性格上的不同,第二就是不同性別學生在社會行為上的差異性,第三就是男女學生在各項能力、感知以及人格等方面的差異。鑒于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階段必須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他們在性別上的差異,對于不同性別所產生的不同心理狀態也要保持理解,樹立正確的性別取向,幫助學生突破性別觀念的壁壘。然后是不同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不同,這種學習能力上的不同存在于各種心理差異中,第一就是學生不同的認知能力,在實際的聲樂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理解能力強、信息接收快,而有些學生在這些方面則要弱上一些,對此,教師應當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依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應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第二是學生在學習基礎的差異性,這一點主要是說學生在聲樂知識的儲備量上所存在的不同,部分學生可能從下就接受了專業性的學習,知識儲備必然較多,而在大學階段的聲樂學習中也必然會輕松一些[3]。最后是不同學生的認知風格上的不同,事實上每一位學生都有其獨特的認知風格,部分學生喜歡思考、對聲樂學習興趣較濃,對于問題的思考方式也與眾不同,這些都可以納入到學生在認知方面的不同,而作為聲樂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在認知風格上的差異,依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指導,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聲樂心理學直接關系到演唱者的發聲、感受以及感覺。其中演唱者的內心感受與外在感覺都能用于調控歌唱的整個過程。對此,聲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感受或感覺入手,對唱歌的發聲進行細致化的描述,并傳授學生優秀的演唱技巧與學習方法。在實際的聲樂教學中,學生在學習聲樂時都是由對歌唱與發聲的認識開始的,并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朝著感覺的方向前進,等到學生的咽、口、舌以及肺等器官達到協調運作,并發出聲音的時候,學生就能逐步形成演唱的技巧,再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作品的創作語境、二度創作等方面,著重處理歌曲的情感表達和音樂風格,將心理因素徹底的融入到歌唱當中來,形成高度協調統一的歌唱整體,最終完成作品的完美詮釋。
教師應用聲樂心理學必須注重對學生的誘導,并認識到誘導應當充分存在于歌唱以及發聲的過程中,促使學生的課堂學習的過程中聚精會神地聽取教師的示范,同時依據教師的指導開展相關的練習活動,這樣就能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聲樂心理學是高校聲樂教育體系中的一門重要理論型學科,對于學生聲樂演唱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優秀的心理素質和正確的心理調節能力是演唱者提高自身演唱水平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當前聲樂心理學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需要我們從根本上認識到聲樂心理學的重要性,尤其是對于學生的聲樂演唱技巧而言,更需要我們不斷對聲樂心理學進行研究與學習,以求對聲樂演唱有一個更加清晰明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