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慕華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教研室,河北 保定 074200)
當前,隨著地區的發展,人口的流動,計劃生育以及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選擇趨于城市化,這就給很多普通的中學造成了很多小班。因此,對小班化教學的研究有其現實意義。如何適時轉變,采取針對性強而有效的措施來提高小班的課堂教學效率需要教師的不斷探索。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1.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2.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的特點,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3.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小班化教學是我們新課程改革之下的一項新的探索,對教師來說意味著教學方式的轉變,角色的轉變,對學生評價的轉變;對學生來說,小班化給他們帶來了更多展示自我和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機會,甚至能夠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愛。如何利用小班化的優勢,讓教師教學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讓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更多,筆者通過自身實踐總結經驗如下。
為什么要小組合作學習?我一直在想:為什么老師教不會學生的時候,讓他們討論一下,他們就會了?為什么老師講后有的同學仍然不會做,而通過與同學的討論能幫他們理清思路?為什么老師講課時有的同學聽得不夠認真,而同學的講解,他聽得特別專注?為什么有時候老師講的效果沒有同學講的效果好?這說明小組合作式學習方式有它特殊的效果,能彌補老師教學的不足。其實學生在課堂上很多時候是需要合作討論和合作講解的,比如在老師提出某些思考的問題后他們需要合作討論;在練習時他們需要通過合作討論和講解來鞏固所學知識。
分層教學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就是因材施教。如何確定學生是哪一層次的材呢?我覺得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數學基礎和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根據差異性分開幾個層次,并進行分層備課,分層授課,分層練習。我的做法是分為三層:
A層:數學基礎較好或一般,但思維能力較好
B層:數學基礎一般或較差,思維能力一般
C層:數學基礎較差,思維能力較差,學習習慣較差
接下來就是分層備課,主要是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準備不同的探究內容,提不同的問題,安排不同的練習,安排不同層次的學生小組合作,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上臺講解和展示,安排不同層次的練習題等,力求更好的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各類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挑戰性、成就感和樂趣。
在練習時,在同一張幻燈片上展示由簡到難三種層次的題,分別指定三個層次的學生做,指定同一層次的前后兩人可以互相討論。做完后,我檢查A層同學的作業,A層同學檢查B層同學的作業,B層同學檢查C層同學的作業,要求他們一邊檢查一邊講解,并教會不會做的同學。最后再針對性的各層抽一個同學上臺講解他們各自的題,也就是一開始不會做,而被別人教會的同學,教師再加以指導。通過這一“練習—講解—展示”的過程,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學習的效率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A、B、C每層各一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坐成一排,各小組中前后兩人處于同一層次,這樣既方便小組間進行討論,也方便小組內進行講解。平時也盡量培養A層和B層同學能教會講的能力,否則課堂上就不能實現“練習—講解—展示”的全過程,也不會達到小組合作的理想效果。
接下來教師在小組之間來回地走動、觀察、傾聽,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小組的動態和表現,及時給學生進行指導。特別是學生上臺展示時,不論講得好與不好,一定要加以鼓勵和表揚。因為有可能我們所認為的不好,正對其他學生的“口味”。
通過這些方式的運用,可以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起來了,在合作學習的環節中能更加主動積極的探究自己的問題,作業也能夠基本做好自己層次范圍內的內容,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筆者深刻的體會到,在分層教學和合作學習這兩種方式的運用下,小班教學的效果比傳統教學的效果明顯好得多。
教學方式是多樣的,但不論哪一種教學方式都是不能單獨使用的,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不同層次的學習效果,就只有將分層教學的思想融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之中,才能讓小組合作學習發揮更大的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雖好,也不能亂用、濫用。因為并不是每個問題都值得合作討論,并不是每節課都要用到合作討論的方式。那么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用在什么時候才最恰當呢?我認為:在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時,運用合作學習,有助于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解決學生的質疑問難時,組織小組討論,有助于確立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當遇到問題有多種結論時,組織小組爭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