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重慶 409000
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前身是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自2018年更名,從2010年開始每年舉辦1次。
我校作為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學校、國家中職改革發展示范校、重慶市高水平中職學校建設學校。進年來,學校信息化建設取得較大進步,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取得較大發展,教師參加市級、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大賽取得較大突破。2018年10個教學團隊參加市級大賽榮獲3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其中榮獲全國一等獎1項;2019年10個教學團隊參加市級競賽榮獲5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其中榮獲全國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參賽獲獎數量逐年遞增、參賽獲獎等級逐年遞增,成績斐然。
為了解我校教師信息化教學的現狀,通過對學校教師的交流訪談和數據分析發現,目前我校教師群體主要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年齡30-35歲左右的青年教師占70%左右。大部分教師意識到了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也肯定這種趨勢,但是他們在如何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上面有一定的局限,接受能力較差,不知道該如何合理地去運用,去設計教學過程。
教師是開展信息化教學的關鍵因素,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實踐者、設計者和指導者,教學活動如何開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意志。只有教師自己從思想上重視信息化教學,從主觀上接受信息化教學,從行動上踐行信息化教學,才能夠發至內心的不排斥、不抵觸、不抱怨,才能夠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索、去實施,切實發揮信息化教學的積極作用。而教師理念轉變的關鍵在于學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培訓機制,培養教師信息化教學的意識,指導引導教師采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近年來,學校高度重視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工作,建立了“送出去+請進來”的“雙向”培訓機制。
3.2.1 組織校級競賽,搭建教師成長平臺
教師從思想上接受了信息化教學改變的方法,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化技能之后,接下來就是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這就需要學校為教師搭建成長、歷練的平臺。為了做好市級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的參賽工作,大力營造“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良好氛圍,結合市級競賽文件要求,學校制定了《校級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實施方案》,組織校級競賽活動,評委由教學名師、骨干教師、歷屆參賽獲獎教師代表組成。為后面的市賽、國賽選拔了人才,奠定基礎。
3.2.2 鼓勵教師參賽,把握實踐學習機遇
從近年國家級、市級教師教學能力大賽舉辦來看,不論是參賽教師的規模和數量上,還是大賽本身的影響力上,都在逐年提高。對教師個人而言,每一次參賽都是歷練自己、檢驗自己的機會,是和學校其他優秀學校、優秀選手寶貴經驗的機會,是見識新方法、學習新理論、開拓新視野的機會。
3.2.3 組織成果分享,汲取優秀作品精華
教學能力大賽的獲獎教師是信息化教學的主力軍,也是信息化教學的領軍人。但每年能夠直接參加比賽的教師畢竟有限,學校的信息化教學的改革需要這部分教師,但更需要他們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指導其他教師共同成長。鑒于此,學校一方面調動獲獎教師積極性,組織分享參賽經驗交流會,指導帶動其他教師對信息化教學形成正確理解并融入日常應用,從而提高學校整體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學校多渠道多種形式轉化大賽成果,匯編我校教師參加教學能力大賽和其他教學競賽獲得市級一等獎選手的教學設計、教學視頻,形成優秀作品匯編,分享給全體教師作為學習的范本,分享國賽優秀作品供教師學習。通過自我學習和研究先進的信息化教學理念和技巧,不斷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和信息化教學水平。
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的本意和初衷很明確,即通過開展信息化教學比賽,以點帶面、引導教師學習并指導其他教師協同發展,促進全體教師的信息化素養、信息化應用能力和和信息化教學水平提升,實現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目標。
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背景下,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是必然選擇,而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不失為一個重要契機,如何有效利用大賽有效促進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