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者楊強 馬小琳
(1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候播乃拖鄉板諾洛村小學校,四川 涼山 616450;2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城關小學,四川 涼山 616450)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學生閱讀能力培養顯得越來越重要。作為小學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能力包括速讀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鑒賞力和記憶力等。但因為受到傳統應試教育影響,“學以求分”的學習功利思想導致小學生閱讀能力未得到應有培養和發展。在深入新課改的今天,我們如何在重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礎上創新策略,進而提高其教學有效性,就成為我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下面,我結合多年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實踐,談一談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孩子們一旦對某一問題產生了興趣,那么,他們做出的努力會達到驚人的程度。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學習的動力源泉。因此,有效的小學語文教學,離不開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在實踐新課改的今天,開課就激趣成為了我們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的共同做法。導入激趣、課中激趣,即使教學結束時也沒有忘記激趣。而且,我們在激趣的策略中,還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情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激趣法、直接激趣法、生活化激趣等多種不同方法,由于這些教法的有效使用,使孩子們學習興趣變得濃厚,學習欲望明顯增強,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因而,在以學彰教的新課改實踐中,我們閱讀教學的效果自然也就會大大提高了。
語文以讀為徑,是提高小學語文素養的重要方法,新課改倡導要鼓勵學生多種形式讀書。實踐也告訴我們只有書讀百遍,才能達到其義自見。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在激勵前提下,廣建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讀書活動。實踐中,我們可以把以下幾種方法交替使用:一是有感情朗讀。要求學生在符合語音、詞匯、語法規則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能更準確、更恰當地表情達意;二是默讀。這是一種無聲的閱讀,可將通過視覺所獲得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大腦內部的思維活動,提高閱讀速度,能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迅速地獲取文章內容的一種快速閱讀方式。三是復述。運用這種方法,有利于理解和記憶課文內容,培養和訓練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四是引導學生熟讀成誦。通過這種方式,有利于強化記憶,鞏固閱讀成果,積累語言材料,提高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反復誦讀和深入理解相結合,能使背誦獲得最佳效果。最后還有精讀和評析。精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評析是閱讀中的一種鑒賞活動,它要求對文章特點作出評價。多種方式并存,不僅有利于能夠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還能夠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我們不再沿襲一言堂"和滿堂灌"的做法,而是還原學生主體地位,讓他們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成為與教師共同建構高效課堂的雙邊主人。在這種理念下,我們不再是"中心論"之主體,而是教致力于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為此,課堂上的教與學就成為教為學服務的引導式教學了,我們應在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實行自學與教學有機結合。所謂自學,就是要求小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獨立鉆研課文,理解課文。教讀,要求教師對學生做必要的啟發、點撥和講解,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并進行閱讀訓練。教讀帶動自讀,教讀是為自讀服務的。一方面,教師通過必要的講解、釋疑、示范和講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掌握基本的閱讀技能和正確的閱讀方法。另一方面,學生自讀能力的提高又促使教師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內容、步驟、方法以及進度,以促進教讀取得更好的效果。
高效課堂源于精心預設和動態生成的完美結合。傳統教學總是嚴按教案設定套路出牌,嚴按標準答案評判。這種做法,不僅束縛了學生思維,使得課堂沉悶,而且不利于學生想象的培養。所以,在新課改實踐的今天,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倡導抓好生成性資源教學,這一資源的運用,不僅豐富了教學資源,充實了教案預設的不足,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想象和聯想的發展。縱觀傳統閱讀教學,其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預定性",問題及問題的結論都是教師預先設定的。要知道,教學就是引領學生走向一段未知的路,而參與閱讀教學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問題及問題的結論主要靠學生參與過程中生成。
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學會傾聽,在欣賞學生的真情告白的基礎上,要及時捕捉有價值的生成性話題,組織學生展開思維的碰撞,引發學生進行深層的思考,提高參與式教學有效性,從而幫助學生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生成性資源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要圍繞主題,不能偏離;二是要注意價值取向,三是有創新點和較強的引領意義。
總之,作為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從傳統教學中走出來,更新觀念,創新方法,這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發展語文素養。多年實踐告訴我們,只有深刻領會和把握當今語文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現代教學理念的內涵,并用以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在教學活動中,重視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才能收到良好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1、達者楊強,任教于: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候播乃拖鄉板諾洛村小學校;學歷:專科(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學校:四川廣播電視大學;職稱:小學高級教師。2、馬小琳,任教于: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城關小學;學歷:本科,(畢業于西昌學院英語專業);職稱:小學二級教師。